紫苏叶

【别名】
苏、苏叶、紫菜
【药用部位】
为唇形科植物皱紫苏、尖紫苏等的叶 。
【成份】
【紫苏叶】皱紫苏全草含挥发油约0.5%,内含紫苏醛约55%,左旋柠檬烯20~30%及α-蒎烯少量 。还含精氨酸、枯酸、矢车菊素3-(6-对香豆酰-β-D-葡萄糖甙)5-β-D-葡萄糖甙 。又,叶的挥发油中含异白苏烯酮等 。尖紫苏全草含挥发油,内含异戊基-3-呋喃甲酮、紫苏醛、α-及β-蒎烯、d-柠檬烯、l-芳樟醇、莰烯、薄荷醇、薄荷酮、紫苏醇、二氢紫苏醇、丁香油酚 。
【功能主治】
发表,散寒,理气,和营 。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胎动不安 。并能解鱼蟹毒 。
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兼见咳嗽或胸闷不舒者 。本品能发散表寒,开宣肺气,可与生姜同用 。兼有咳嗽者,常配伍杏仁、前胡等,如杏苏散;若兼有气滞胸闷者,多配伍香附、陈皮等,如苏散 。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之证 。本品具行气宽中,和胃止呕功效 。偏寒者,每与藿香同用;偏热者,可与黄连同用 。偏气滞痰结者,常与半夏、厚朴同用 。又用于妊娠呕吐,胸腹满闷,常与陈皮、砂仁配伍,以加强其止呕、安胎的效果 。用于进食鱼蟹而引起的腹痛、吐泻,单用或配生姜,白芷煎服 。
①《别录》:"主下气,除寒中 。"
②孟诜:"除寒热,治冷气 。"
③《日华子本草》:"补中益气 。治心腹胀满,止霍乱转筋,开胃下食,并(治)一切冷气,止脚气 。"
④《本草图经》:"通心经,益脾胃 。"
⑤《履巉岩本草》:"止金疮出血;疗痔疾,煎汤洗之 。"
⑥《滇南本草》:"发汗,解伤风头痛,消痰,定吼喘 。"
⑦《纲目》:"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 。"
⑧《本草逢原》:"能散血脉之邪 。"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2~3钱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
【选方】
①治伤风发热:苏叶、防风、川芎各一钱五分,陈皮一钱,甘草六分 。加生姜二片煎服 。(《不知医必要》苏叶汤)
②治卒得寒冷上气:干苏叶三两,陈橘皮四两,酒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为再服 。(《补缺肘后方》)
③治咳逆短气:紫苏茎叶(锉)一两,人参半两 。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再 。(《圣济总录》紫苏汤)
④治伤寒啘不止:赤苏一把,水三升,煮取二升,稍稍饮 。(《补缺肘后方》)
⑤治胎气不和,凑上心腹,胀满疼痛,谓之子悬:大腹皮、川芎、白芍药、陈皮(去白)、紫苏叶、当归(去芦,酒浸)各一两,人参、甘草(炙)各半两 。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葱白七寸,煎至七分,空心温服 。(《济生方》紫苏饮)
⑥治乳痈肿痛:紫苏煎汤频服,并捣封之 。(《海上仙方》)
⑦治金疮出血:嫩紫苏叶、桑叶,同捣贴之 。(《永类钤方》)
⑧治攧扑伤损:紫苏捣敷之,疮口自合 。(《谈野翁试验方》)
⑨治蛇虺伤人:紫苏叶捣汁饮之 。(《千金方》)
⑩治食蟹中毒:紫苏煮汁饮之 。(《金匮要略》)
⑾治寒泻紫苏叶15克,水煎加红糖6克冲服 。
⑿解食鱼、鳖中毒:紫苏叶60克,煎浓汁当茶饮,或加姜汁十滴调服 。
⒀子宫下垂:紫苏叶60克,煎汤熏洗 。
【临床应用】
①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干苏叶与少量干姜(10:1),制成25%苏叶药液 。每日早晚各服一次,每次100毫升,10天为一疗程 。两疗程间隔3天 。观察552例,经四个疗程后近期控制62例(11.2%,显效150例(27.2%),好转213例(38.6%,无效127例(23%) 。对单纯型(434例)和喘息型疗效相似 。对咳、喘、痰三症均有一定疗效 。用药后多数患者反映食欲增加,部分患者睡眠较前安静,心跳减轻,个别病例出现利尿作用,浮肿消退 。仅个别患者出现口干、唾液减少等副反应,一般均较轻微,为时短暂,不须处理,可自行消失 。
②治疗寻常疣
将疣周围皮肤消毒(疣体突出者可贴皮剪去),取洗净之鲜紫苏叶摩擦疣部,每次10~15分钟,敷料包扎,每日1次 。治疗20例,连续摩擦2~6次皆愈 。
【宜忌】
温病及气弱者忌服 。
①《本草经疏》:"病属阴虚,因发寒热或恶寒及头痛者,慎毋投之,以病宜敛宜补故也 。火升作呕者亦不宜 。"
②《本草通玄》:"久服泄人真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