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一流骨科研究院,让科研成果更好造福患者。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从零基础到"自然指数表"第60位,获得540项科研课题,发表科研论文1096篇 。
【建一流骨科研究院,让科研成果更好造福患者。】南方医学第三研究所院长蔡道章对广东骨科研究中心的建设有一个蓝图 。他说,方向是基础研究、生物材料和骨科医疗器械的创新 。30多年来,他一直认为科学研究从未在空中暂停,只是无限接近临床,以便发挥最大的价值,造福更多的病人 。
2007年4月,广州邮电医院正式与省级电信系统分离,移交给南方医科大学,医院病人很少,医疗发展不尽如人意,更不用说科研布局了 。
十三年后,第三所南方医学院递交了一份美丽科学研究报告单:在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2017年"自然索引表"前100名中,第三所南方医学院排名第60位;获得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40个科研项目和63个项目;发表论文1096篇,收集了300多份SCI;荣获广东省科技奖一等奖 。
为什么医院既能完成繁重的临床医疗任务,又能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蔡道章认为,这是因为医院始终以病人的需求为科研的主要方向,实施临床科研战略,鼓励临床骨干从临床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研究,使病人真正受益 。
人才是科研发展的第一资源,多年来,医院采用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将2%的企业收入作为引进人才的支持基金和项目的启动基金等,每年将2%的企业收入作为引进人才的支持基金,1%的企业收入进行人才培训,并将学术骨干派往外国进行1,000年、2年的培训 。
不仅如此,医院还创新了合作机制,与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在三维打印和骨科生物材料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合作,以实现更多的科研成果 。
建一个大平台,建鸟巢,吸引凤凰 。在医院医务室短缺的情况下,医院拿出1000多平方米,建立了先进的中心实验室,仅购买设备就花费了2000多万元 。目前,医院拥有许多平台,如广东省骨关节退行性疾病重点实验室、GMP转化医学平台、SPF动物中心和骨科疾病模型动物中心、3D打印技术中心、骨软组织标本数据库、干细胞和生物材料中心等,将吸引人才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广东骨科科研水平 。
当今世界,生物医学、新材料、人工智能医学已成为医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蔡道章说,医院要主动主动,牢牢把握尖端科技的方向,突破核心技术,参与更多的全球竞争 。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保持与企业的良好互动关系,打开创新链条,释放技术创新活力,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技术价值最大化 。


建一流骨科研究院,让科研成果更好造福患者。

文章插图



目前,南方第三医院和天河区已经建成了7000平方米的现代骨科医学研发大楼 。过去发表论文后,没有产出,"蔡说 。"现在我们更加重视成果的转化,希望与企业合作,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让更多的病人受益 。
骨和关节健康问题是影响生活质量和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但目前对关节软骨损伤和随后的骨关节炎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 。目前,各种中西医结合的药物治疗方法只能缓解本病发生后的炎症、疼痛等症状,而不能从病因学的角度从根本上阻止和逆转本病的发展 。在这方面,蔡道章希望在骨科研究室建成后,能对骨科疾病特别是骨关节病的发病机制进行科学研究,从分子水平上寻找更理想的治疗方法 。
生物材料也是蔡道章关注的焦点 。目前,骨科对骨缺损、肌腱和韧带缺损的需求很大,但目前国内还很少有材料,主要依靠进口 。进口材料价格高不利于降低医疗成本 。同时,核心技术的缺乏也会阻碍我国医疗事业的长远发展 。因此,蔡道章希望能充分利用三维生物打印平台,创造可移植的组织工程生物制品,打破技术垄断,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新技术的好处 。
长期以来,骨科手术存在三个问题:视野差、精度难、不稳定 。蔡道章说,骨科手术就像在暗箱里,墙壁坚硬,在视野和角度上都有一些困难 。同时,在骨科手术中,为了使医生更好地找到针入的位置,还要求患者多次接受X射线照射,从而增加放射的风险 。
蔡道章说,科研大楼开放后,将与广东医疗器械研究所合作,开发新一代骨科外科机器人,帮助外科医生完成各种困难的精细手术 。他还致力于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医疗器械产业的优势,共同开展智能骨科设备和维修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
蔡道章说:"机器人手术时,医生的角色有什么变化吗?"蔡道章说,未来医院手术的执行部分将被机器人取代,这将降低手术的风险 。医生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来分析病人的病情,并提供更有效、更安全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