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是白茶转化的一道坎!


三年,是白茶转化的一道坎!

文章插图
经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如题,这篇文章想要探讨的内容,也是基于经验的 。
从2016年开始系统存白茶以来,我们注意到几个有意思的现象,一是“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二是白茶的青味儿会在满三年的时候基本褪去;三是白茶转化的尴尬期 。
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
关于这句大家耳熟能详、传播甚广的论述,我们在福鼎还听到了另外一个版本:“一年茶,三年好,七年少” 。后者里的“好”字,应该不仅限于三年陈白茶的“药性” 。
【三年,是白茶转化的一道坎!】这里面还涉及到老白茶概念的界定 。这也是行业里争论很久的事情 。三年说、五年说、七年说或者十年说,都有人在坚持 。不过从品质表现来说,三年茶显然还不能算作老白茶,但是也明显不是新茶 。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新茶青味儿的褪去 。
三年茶,青味儿已经基本褪去
基于我们的经验,新茶青味儿的消褪速度,跟仓储、工艺都有很深的联系 。相较而言,北方仓库存的白茶,转化会慢于南方,但是安全性要高于南方 。在工艺方面,尤其是萎凋阶段的工艺水平、是否足时,同样很重要 。
举个例子来说,在天津我们曾经遇到一款2016年的春寿眉,当时基于直觉,看了干茶之后我们判断青味儿应该还很重 。结果真的是这样 。后来我们分析,这应该是萎凋过快导致的,而且做这款茶的时候天气状况并不好,进入萎凋阶段之前,茶青的鲜灵度已经不足了 。
这款茶之所以给我们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是因为它启发了我们对于“工艺对于转化的影响”的理解 。
尴尬期的时段,主要集中在哪里?
再说一个经验层面的故事 。2017年我们组织过一次评茶团活动,其中有一款2015年的荒山特级白牡丹,结果在几款样茶中得分是最低的:甜度高,香气、饱满度在第四泡出现断崖式下跌 。
我们一度对这款茶有些失望,但是心里同样是满满的疑问,因为2016年喝这款茶的时候完全不是这样的,而且又是在北方仓库存储的,不可能是仓储的问题 。最后,我们想到了一个问题——白茶转化的尴尬期 。
也是为了验证这个想法是否正确,这款茶整体封箱一年半之后,也就是2018年再取出来品尝,所有的数据都恢复正常了,而且还有些惊艳 。
但是这一款茶是不足以说明问题的,在我们的经验中,随手就可以举出一个反例:2018年土茶寿眉 。这款寿眉的尴尬期出现在了成品的半年之后,持续到今年5月份,现在已经度过了那段非常尴尬的阶段 。这个反例,让我们意识到,树种的不同在转化层面真的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即便是同一个产区、同一个厂家的不同品类 。
三年,是白茶转化的一道坎
无论是大众认知的行业流行语,还是基于不同批次、不同年份、不同树种的具体的产品经验,三年的转化时间,对于白茶来说都可以说是一道坎 。有些茶会早一些过关,有些茶可能会晚一点,但是在这个阶段,一款白茶能够转化出什么样的效果,已经大致可以做出框架性的判断 。
料子的好坏、工艺是否有重大缺陷、仓储是否达标,在这个时候已经可以根据经验找到答案了 。一款白茶,是否适合长期存储,请判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