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埏泥造砖文言文翻译 凡埏泥造砖的文言文翻译

凡埏泥造砖文言文翻译:炼泥造砖,也要挖取地下的黏土,对泥土的成色加以鉴别,黏土一般有蓝、白、红、黄几种土色(福建和广东多红泥,江苏和浙江较多一种名叫“善泥”的蓝色土),以黏而不散,土质细而没有沙的最为适宜 。
先要浇水用于浸润泥土,再赶几头牛去践踏,踩成稠泥 。然后把稠泥填满木模子,用铁线弓削平表面,脱下模子就成砖坯了 。
建筑各郡县的城墙和民房的院墙所用的砖中,有“眠砖”和“侧砖”两种 。眠砖是卧着铺砌的,郡县的城墙和有钱人家的墙壁,不惜工本,全部用眠砖一块一块叠砌上去 。会精打细算的居民为了节省,在一层眠砖上面砌两条侧砖,中间再用泥土和沙石瓦砾之类填满 。
除了墙砖以外,还有其他的砖:铺砌地面用的叫做方墁砖,屋椽和屋桷斜枋上用来承瓦的叫做楻板砖,砌小拱桥、拱门和墓穴用的砖叫做刀砖,或者又叫做鞠砖 。刀砖用的时候要削窄一边,紧密排列,砌成圆拱形,即便有车马践压也不会损坏坍塌 。
造方墁砖的方法是,将泥放进木方框中,上面铺上一块平板,两个人站在平板上面踩,把泥压实 。烧成后由石匠先磨削方砖的四周而成斜面,然后就可以用来铺砌地面 。刀砖的价钱要比墙砖稍贵一些,楻板砖只值墙砖的十分之一,而方墁砖则还要比墙砖贵十倍 。
砖坯做好后就可以装窑烧制了 。每装三千斤砖要烧一个昼夜,装六千斤则要烧上两昼夜才能够火候 。烧砖有的用柴薪窑,有的用煤炭窑 。用柴烧成的砖呈青灰色,而用煤烧成的砖呈浅白色 。柴薪窑顶上偏侧凿有三个孔用来出烟,当火候已足而不需要再烧柴时,就用泥封住出烟孔,然后在窑顶浇水使砖变成青灰色 。
烧砖时,如果火力缺少一成的话,砖就会没有光泽;火力缺少三成的话,就会烧成嫩火砖,现出坯土的原色,日后经过霜雪风雨侵蚀,就会立即松散而重新变回泥土 。如果过火一成,砖面就会出现裂纹;过火三成,砖块就会缩小拆裂、弯曲不直而一敲就碎,如同一堆烂铁,就不再适于砌墙了 。
有些会使用材料的人把它埋在地里做墙脚,这也还算是起到了砖的作用 。烧窑时要注意从窑门往里面观察火候,砖坯受到高温的作用,看起来好像有点晃荡,就像金银完全熔化时的样子,这要靠老师傅的经验来辨认掌握 。
使砖变成青灰色的方法,是在窑顶堆砌一个平台,平台四周应该稍高一点,在上面灌水 。每烧三千斤砖瓦要灌水四十担 。窑顶的水从窑壁的土层渗透下来,与窑内的火相互作用 。借助水火的配合作用,就可以形成坚实耐用的砖块了 。
煤炭窑要比柴薪窑深一倍,顶上圆拱逐渐缩小,而不用封顶 。窑里面堆放直径约一尺五寸的煤饼,每放一层煤饼,就添放一层砖坯,最下层垫上芦苇或者柴草以便引火烧窑 。
皇宫里所用的砖,大厂设在山东临清县,由工部设立主管砖块烧制的专门机构 。最初定的砖名有副砖、券砖、平身砖、望板砖、斧刃砖及方砖等名目,后来有一半左右被废除了 。要将这些砖运到京都,按规定每只运粮船要搭运四十块,民船可以减半 。
用来砌皇宫正殿的细料方砖,是在苏州烧成后再运到京都的 。至于琉璃砖和釉料已在《瓦》那一节中详细记述了,据说它用的是“台基厂”的柴草并在黑窑中烧制而成的 。

凡埏泥造砖文言文翻译 凡埏泥造砖的文言文翻译

文章插图
《陶埏》赏析该篇出自《天工开物》中篇中《陶埏》一文,《陶埏》中主要讲解了砖、瓦、陶瓷的制作,该篇主要写的就是砖的制作 。《天工开物》主要根植于中国的固有文化传统 。
天工开物取自“天工人其代之”及“开物成务”,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当时占正统地位的理学相异 。这种异端化的思想趋势,反映着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和时代取向 。
但是,个人的思想可以有异于主流,却不能超脱于时代 。古代素以农业作为重中之重,所以宋应星的文章中也处处体现出贵五谷轻金玉的思想 。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
《陶埏》原文凡埏泥造砖,亦掘地验辨土色,或蓝或白,或红或黄(闽、广多红泥,蓝者名善泥,江浙居多),皆以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为上 。汲水滋土,人逐数牛错趾,踏成稠泥,然后填满木框之中,铁线弓戛平其面,而成坯形 。
凡郡邑城雉、民居垣墙所用者,有眠砖、侧砖两色 。眠砖方长条,砌城郭与民人饶富家,不惜工费直垒而上 。民居算计者,则一眠之上施侧砖一路,填土砾其中以实之,盖省啬之义也 。凡墙砖而外,甃地者名曰方墁砖 。
榱桷用以承瓦者曰楻板砖 。圆鞠小桥梁与圭门与窀穸墓穴者曰刀砖,又曰鞠砖 。凡刀砖削狭一偏面,相靠挤紧,上砌成圆,车马践压不能损陷 。
造方墁砖,泥入方框中,平板盖面,两人足立其上,研转而坚固之,烧成效用 。石工磨斫四沿,然后瓷地 。刀砖之直视墙砖稍溢一分,楻板砖则积十以当墙砖之一,方墁砖则一以敌墙砖之十也 。
凡砖成坯之后,装入窑中,所装百钧则火力一昼夜,二百钧则倍时而足 。凡烧砖有柴薪窑,有煤炭窑 。用薪者出火成青黑色,用煤者出火成白色 。凡柴薪窑巅上偏侧凿三孔以出烟,火足止薪之候,泥固塞其孔,然后使水转釉 。
凡火候少一两则釉色不光;少三两,则名嫩火砖,本色杂现,他日经霜冒雪,则立成解散,仍还土质 。火候多一两则砖面有裂纹 。多三两则砖形缩小拆裂,屈曲不伸,击之如碎铁然,不适于用 。巧用者以之埋藏土内为墙脚,则亦有砖之用也 。
凡观火候,从窑门透视内壁,土受火精,形神摇荡,若金银熔化之极然,陶长辨之 。
凡转釉之法,窑巅作一平田样,四围稍弦起,灌水其上 。砖瓦百钧用水四十石 。水神透入土膜之下,与火意相感而成 。水火既济,其质千秋矣 。若煤炭窑视柴窑深欲倍之,其上圆鞠渐小,并不封顶 。其内以煤造成尺五径阔饼,每煤一层,隔砖一层,苇薪垫地发火 。
若皇居所用砖,其大者厂在临清,工部分司主之 。初名色有副砖、券砖、平身砖、望板砖、斧刃砖、方砖之类,后革去半 。运至京师,每漕舫搭四十块,民舟半之 。又细料方砖以瓷正殿者,则由苏州造解 。其琉璃砖色料已载《瓦》款 。取薪台基厂,烧由黑窑云 。
《陶埏》注释1、错趾:足迹相错 。
2、算计:考虑节省工本 。
3、甃(zhòu)地:以砖铺地 。
4、榱桷(cuī jué):屋顶椽子 。
5、圆鞠:即今之券拱 。
6、窀穸(zhūn xī):即墓穴 。
7、百钧:三十斤为一钧 。百钧则为三千斤 。
8、火足止薪之候:火候已足,停止添柴之时 。
9、陶长:掌管砖窑的头目 。
10、石:十斗一石之石 。
11、其质千秋:其材质可千秋不败 。
12、临清:在今山东 。
13、革去半:裁减掉一半 。
14、漕舫:运粮的漕船 。下言“搭”,即搭载、捎脚 。
15、造解:制造解运 。
凡埏泥造砖文言文翻译 凡埏泥造砖的文言文翻译

文章插图
《陶埏》创作背景1、主观因素
宋应星出生于江西士大夫家族,有较好的学习氛围 。加上自身的勤奋好学,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激烈的科场竞争,曾留给他屡次不中的阴影 。往后的仕途生涯也未达到决策圈的显赫地位,但其对于学问的追求却从未松懈 。
宋应星治学旨趣最大的特色在于“新”和“异”,其最主要的治学途径就是走出书斋,接触社会 。其游历考察和底层官员的仕途经历,使之有更多的机会来了解基层群众生产领域的工艺流程 。
2、学术背景
八股取士的确定,理学逐渐变为僵化的科举教条,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明嘉靖以后,王阳明的心学风行大江南北,江西成为王学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阵地 。有别于以性理道学为上的主流思潮,远承阳明之学的泰州学派等有为于世、反虚务实的小众思想在这一时期也有所发展 。
泰州学派在长江中下游,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和赣江流域等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影响较大,其创始于王艮,影响最大的是李贽,他们提出“百姓日用是道”的命题,体现了崇尚经世致用的进步思想,反映了平民、布衣等阶层的要求和愿望,具有反封建统治的进步意义,并逐渐成为一门显学 。明末西学东渐之风的兴盛对中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巨大反响 。
【凡埏泥造砖文言文翻译 凡埏泥造砖的文言文翻译】3、时代背景
明代是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比较发达的阶段,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中期后,部分地区,不少行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在农业中,耕地面积扩大,作物品种得到改良和增加,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都有了明显提高 。一些地区出现了专业化经营 。
明代手工业种类较多,且已具备了一定规模,尤其是与国计民生关系较为密切的冶金、陶瓷、纺织等行业最为发达 。棉纺织业成为主要的家庭副业,制瓷业驰名中外,冶矿业由官营向民营发展,造船业发达等 。
明代商业和交通亦较发达,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一些巨商往往致富于数千里之外,涌现了一些有名的商帮;沿海地区商贸中心和新兴市镇进一步发展 。
《陶埏》作者介绍宋应星,明朝著名科学家,字长庚,江西奉新县瓦溪牌楼里(今奉新县宋埠公社牌楼生产队)人 。宋应星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同时思想上的超前意识使他成为对封建主义和中世纪学术传统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家 。
宋应星的著作和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不同学科,而其中最杰出的作品《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