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蚕沙
【原蚕沙】原蚕沙介绍
- 【别名】
- 原蚕屎(《别录》),蚕沙(陶弘景),晚蚕沙(《斗门方》),马鸣肝(《东医宝鉴》),晚蚕矢(《本草备要》),二蚕沙(《江苏药材志》) 。
- 【汉语拼音】
- yuancansha
- 【成份】
- 蚕沙含有机物物83.77~90.44%,灰分9.56~16.23%,总氮量1.91~3.60% 。又含叶绿素,可用乙醇或丙酮抽提出来 。据报道,第三、第四、第五龄蚕的蚕沙,顺次提出粗叶绿素1.6,2.0,2.4%,但其中真正的叶绿素只一小部分 。例如第五龄的蚕沙的粗叶绿素只含纯叶绿素13.19%,其余尚有皂化物48.92%,不皂化物44.45% 。
蚕沙含植物醇0.25~0.29% 。另含不皂化成分β-谷甾醇、胆甾醇、麦角甾醇和廿四醇、蛇麻脂醇 。从蚕沙中尚分离出β-谷甾醇-β-葡萄糖甙 。
蚕沙所含游离氨基酸,曾找出亮氨酸、组氨酸等13种氨基酸,随着蚕儿长大,粪中亮氨酸与组氨酸含量亦渐增多 。
蚕沙含多量胡萝卜素 。上述的粗叶绿素每克含维生素A3644国际单位 。蚕沙又含多量维生素B 。
蚕沙含植物生长激素-杂茁长素 。
蚕沙含铜,其含率至第五龄达到最高值 。铜是由桑叶得来,新鲜桑叶每克含铜1.02~2.22微克 。
- 【加工采集】
- 6~8月收集,以二眠到三眠时的粪便为主,收集后晒干,簸净泥土,除去轻粒及桑叶的碎屑 。
- 【药材鉴别】
- 干燥的蚕沙,呈短圆柱形小粒,长2~5毫米,直径1.5~3毫米 。表面灰黑色,粗糙,有6条明显的纵棱及3~4条横向的浅纹 。两端略平坦,呈六棱形 。质坚而脆,遇潮湿后易散碎 。微有青草气 。以干燥、色黑、坚实、均匀、无杂质者为佳 。
主产浙江、四川、河南、江苏、湖南、云南、广东、安徽、甘肃、湖北、山东、辽宁等地 。
- 【功能主治】
- 祛风除湿,活血定痛 。治风湿痹痛,风疹瘙痒,头风头痛,皮肤不仁,关节不遂,急剧吐泻转筋,腰脚冷痛,烂弦风眼 。
①《别录》:"主肠鸣,热中,消渴,风痹,瘾疹 。"
②《本草拾遗》:"炒黄,袋盛浸酒,去风缓诸节不随,皮肤顽痹,腹内宿冷,冷血,瘀血,腰脚疼冷;炒令热,袋盛热熨之,主偏风筋骨瘫缓,手足不随,及腰脚软,皮肤顽痹 。"
③《纲目》:"治消渴,癥结,及妇人血崩,头风,风赤眼,去风除湿 。"
④《本草再新》:"治风湿遏伏于脾家,筋骨疼痛,皮肤发肿,腰腿疼痛,血瘀血少,痘科浆黡不起,亦宜用之 。"
⑤《泉州本草》:"治风寒感冒,偏头痛 。"
- 【性味】
- 甘辛,温 。
①《别录》:"温,无毒 。"
②《纲目》:"甘辛,温,无毒 。"
③《医林纂要》:"甘辛咸,温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外用:炒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
- 【宜忌】
- 《本草经疏》:"瘫缓筋骨不随,由于血虚不能荣养经络,而无风湿外邪侵犯者,不宜服 。"
- 【归经】
- 入肝,脾经 。①《本草汇言》:"入手少阳、足太阴经 。"②《本草求真》:"入肝、脾,兼入胃 。"
- 【植物形态】
生境分布:主产浙江、四川、河南、江苏、湖南、云南、广东、安徽、甘肃、湖北、山东、辽宁等地 。
- 【药用部位】
- 为蚕蛾科昆虫家蚕蛾幼虫的干燥粪便 。
- 【来自何书】
- 《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