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幼儿家庭教育误区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永久的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奠基工程,是每个人成长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人民教育家老舍先生在怀念母亲时说过如下一段话:“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影响很大的,也有毫无影响的 。但是我的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
幼儿是祖国的希望,更是家庭的希望 。幼儿成长发展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幸福 。家庭教育不仅创造着现在家庭的幸福,也在创造着未来家庭的幸福 。家长必须重视家庭教育 。然而,由于现代的家庭,大都有一个孩子,有的幼儿成了爷爷、奶奶、父母的掌上明珠,给予了过多的呵护和关爱,养成了不少的坏毛病;有的幼儿由于父母家庭教育的随意性,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使幼儿整天疲倦地东奔西跑,无所适从,很小就背上了较大的心理包袱,影响了幼儿智力的健康发展;有的幼儿则由于父母期望值过高,如达不到要求,轻者讽刺,重者打骂,给幼儿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 。由此可见,不少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正走向误区 。据中华妇女联合会提供的资料表明:全国抽样调查的1万户家庭中,家庭教育比较科学的有2384户,方法欠妥的有5109户,有严重偏向的2507户 。国家教育信息中心的研究报告指出:少年、儿童在家庭教育的误区中接受错误的说教熏陶,势必影响未来人才的开发,应当引起广大家长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
本人通过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段的学习,了解、掌握了一些幼儿教育的知识,本文仅就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作一浅显的阐述:
一、走出智力第一的家庭教育误区,注重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幼儿培养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也是广大家长辛苦劳作的精神寄托 。但是,不少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偏重于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对制约幼儿成长的非智力因素诸如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则很少过问 。许多家长受“学而优则仕”的陈旧思想观念的支配,认为孩子只有上大学才有出息,才能出人头地,于是整天让三、四岁的孩子背唐诗、背宋词、认汉字、算加减,扼杀了幼儿爱玩的天性,阻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智力是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能力固然重要 。但是,如果家庭教育仅从智力因素入手,甚至节衣缩食,大力投资,买一些高档智力玩具,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并不是正确的途径 。
相反,若能从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入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自制力和勇敢精神等,如: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幼儿相信自己的力量,并予以表扬和鼓励;当幼儿在做某件事情、因其他原因半途而废时,就应及时地给予督促、鼓励,使他们坚持把事情做完做好;在游戏中让幼儿担任某些他们不喜欢的角色,以使他们的行为服从集体要求等等,这样就能使他们的正常智力得以充分地发挥 。中国科技少年班的学生并不都是智力超常的“神童”,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极强的进取心、坚强的意志和远大的抱负 。这正是他们取得超常的关键所在 。
因此,即使幼儿没有超常的智力,只要有较好的非智力心理品质,将来也可以成才,反之,将来有可能无所建树,甚至成为“废品” 。成功=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这是从古今中外许多人才成长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作为父母,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就必须在培养幼儿智力因素的基础上,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重视起来 。这样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受到了科学的家庭教育,他们将会受益终生 。
二、走出宠爱过度的家庭教育误区,对幼儿爱得适当,爱得合理,爱中有教,教中有爱中国的不少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 。不少家长整天把幼儿罩在“保险柜”里,放在“安全圈”内捧着、哄着 。他们对幼儿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幼儿的需要 。加之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的隔代爱,幼儿成了整个家庭的主宰和中心,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娇生惯养 。另外,有的父母出于自私狭隘的偏见,对幼儿错误的思想行为,无原则地支持和保护,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会犯错误,或顾及到自己孩子的名声、孩子的前途,而竭尽全力为幼儿开脱,不与幼儿园或学校配合,到头来往往是事与愿违、后悔莫及 。宠爱过度易使幼儿自私、自利,以自己为中心,好吃懒做,娇气十足,影响学业 。父母的爱心固然可钦可佩,但是父母们应该好好想一想,在宠爱幼儿的过程中,你是否想到了宠爱幼儿的后果呢?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的一个孩子在上小学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学校伙食差,孩子身体渐渐瘦弱,保育员建议刘少奇同志把孩子接回家住,但被刘少奇同志拒绝了 。他说:“孩子只有留在艰苦的地方,才能受到锻炼和考验 。”由此可见,老一辈革命家对孩子的爱,是一种超越金钱的爱,一种理智的爱,希望家长们在借鉴的基础上,对幼儿爱得适当,爱得合理,爱中有教,教中有爱,才能使幼儿得以健康成长 。
三、走出动辄体罚的家庭教育误区,尽量对幼儿进行说服教育一些家长遵照“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打是疼骂是爱”的千年古训,对幼儿实施体罚,或打骂,或罚站,或饿饭,对幼儿简单粗暴,急于求成,以势压人 。某市对500多名6—12岁的儿童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67%的儿童常受父母打骂,80%的学生挨过父母打骂 。有的父母因自己小时受过棍棒教育,觉得唯此法可行,也有人缺乏育儿常识,无从下手,觉得非此无从管教 。也有的性格脾气急躁,难以自控,觉得以此训子自然 。于是采用强硬专制的手段,滥施家长权威 。幼儿不听话者,骂之;幼儿不懂事闯祸者,打之;幼儿不好好学习者,罚之…… 。
总以为如此严厉管教,定能教育好幼儿,但往往事与愿违,导致父子、母子关系疏远、感情隔阂,导致幼儿自欺欺人,人格畸形,甚至导致幼儿悲观厌世,为幼儿以后走上犯罪的道路留下隐患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难免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但不应动辄体罚,对此家长应尽可能的以说服教育为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幼儿的缺点错误要具体分析,看看哪些是属于正常范围内的淘气、贪玩行为,哪些属超越了正常范围的坏毛病,对于前者不必过分追究,只要告诉幼儿合理的做法就够了 。至于后一种行为,也应该以说服教育为主,尽量不采取打骂体罚的方式 。
2、惩罚只能偶尔使用,不能作为“常规武器”,当幼儿过失严重而又不听说教时,父母可以考虑使用惩罚,但是惩罚如果经常使用,就会失去效力 。另外,惩罚还要及时,要给幼儿提供改正错误的机会 。
3、父母说理要说得具体,做到见好就收 。幼儿的知识经验和认识水平毕竟有限,他们认识事物常常是直观的,是比较具体的、形象的,因此要结合具体事例对幼儿进行说服教育 。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向幼儿说明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而不应该给幼儿讲一些抽象的大道理和空洞说教,幼儿不但难以听懂,而且容易产生反感 。
4、要适当给幼儿一个“台阶”下 。给幼儿讲道理,不能一下子要求幼儿完全服从,因为幼儿自己还有点“小面子” 。因此,说到一定程度,不妨给他个“台阶”下 。例如,幼儿抢了小伙伴的玩具,母亲可以对他说:“拿别人的东西不对,咱们把玩具送还给小朋友,待会爸爸回来,听说你这么乖,一定很高兴 。”这么一说,幼儿就容易接受了,效果呢就比硬把玩具夺出来或打他一巴掌要好得多 。
四、走出心灵施暴的家庭教育误区,努力做到理解、尊重幼儿一些家长对犯了错误或没有长进的幼儿不是循循善诱、耐心开导,而是讽刺挖苦,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 。据心理学家分析,经常受到贬斥讥讽的幼儿,精神长期受到压抑,在智力和心理发展上甚至比经常挨体罚的幼儿更为低下 。自尊心的伤害,抑制了幼儿的创造性 。幼儿在羞辱中生活,会变得自卑 。
自尊心是成才的阶梯,一旦失去了自尊心,也就失去了自信心和进取心,何来理想和奋斗目标呢?避免家长心灵施暴给幼儿造成的伤害,家长应该充分理解、尊重幼儿,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这样对幼儿的教育才会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才会对幼儿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对幼儿进行适时的挫折教育,特别要在幼儿受了挫折而陷入悲伤时,给幼儿以理解、鼓励、安慰和信任,千万别再往幼儿身上泼冷水 。否则会使家长的教育走向所希望的反面 。幼儿是十分愿意和家长交往的,也迫切渴望为家长所理解 。只有理解,才能使两代人感情接近,心理相容 。
常言说得好,生命需要用生命来孕育,心灵需要心灵来相交,情感需要情感来滋润 。幼儿需要家长的微笑,需要家长的爱,更需要家长的理解、信任、支持和关怀 。因为家长是他们生活中的避风港、保护神,家长的理解和爱会给幼儿带来无穷的力量 。
五、走出氛围不良的家庭教育误区,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做好幼儿的表率眼下家庭教育的一个恼人的问题是,一方面家长们希望成才,而另一方面家庭的氛围却不利于幼儿成长 。有的父母经常搞窝里斗,闹家患,打离婚,给幼儿的心灵造成创伤 。不少幼儿生活在无父或无母的残缺的家庭里,得不到严父的管教和慈母的疼爱,心理畸形发展 。有的家长整天沉湎于麻将,厮杀于方城之中,这样的环境,怎能不影响幼儿的成长?在农村,不少家庭没有书柜,书籍甚少,即使有也只是消遣之类的闲书 。有25%的家庭看电视只看武打言情之类的片子,对于新闻联播和一些启蒙、益智的节目却很少顾及 。有的年轻父母只管给幼儿买一些小娃娃、手枪之类的玩具,却忽视购买对幼儿成长有启迪价值的书籍和智力玩具等 。可以这样说,幼儿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 。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父母的形象对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 。许多幼儿的性格、作风、行为习惯之所以很像父母,遗传并非起决定作用,而主要是从父母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幼儿平时是很善于模仿的,他们对事物好坏的辨别还比较差,只要是父母和老师说的或做的,就认为是好的、对的、美的 。他们每天都在用最精细的眼光去注意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和观察着大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切都想模仿,一切都想学 。于是,父母便成了他们学习的示范老师 。父母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像一张张生动形象的图谱一样展示在幼儿们面前,幼儿从中模仿父母待人接物的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是非标准、善恶观念和行为习惯 。所以,有人也把这个时期的教育称为“图谱教育” 。如果父母在各方面的表现是良好的、适当的,幼儿看得见,学得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并健康地成长起来 。否则,正如鲁迅所指出的:“父母的缺点,便是子孙灭亡的伏线,生命的危机 。”
六、走出物质刺激的家庭教育误区,多给幼儿精神上的激励 。物质刺激型家庭教育引进社会上物质奖励之法,对幼儿的成绩提高或品德进步,给予一定的奖品作奖励,不失为强化其好的表现、鼓励上进的好办法,但奖励过分,就容易走向物质刺激型家庭教育的误区 。如有的幼儿做了好事或学习成绩良好,父母就慷慨解囊,给幼儿买这买那,小的奖励买玩具、买衣服,大则买高档游戏机、时髦名牌用品等等 。物质奖励过多过滥,以钱代教、以物代爱,以为金钱万能、金钱之下必有才子,这就走入了物质刺激的家庭教育误区 。
【讨论 幼儿家庭教育误区】 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 。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 。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 。另外,物资刺激实际上意味着对幼儿能力的怀疑,所以经常接受物质刺激的幼儿,在依赖于物质刺激的同时,还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促使幼儿不断取得进步,到达成功的彼岸 。
总的说来,目前许多家长对家庭教育缺乏辨证的分析和认识,空有望子成龙之心,而无教子成龙之术,以致走入了家庭教育的误区 。希望家长们端正家庭教育观念,确立“为国教子”、“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观,尊重幼儿个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幸福和睦的家庭中,做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科学地教育子女,来共同托起我们明天的太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