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意识加速松桃茶产业复苏

从“贴牌基地”到自创品牌 品牌意识觉醒加速松桃茶产业复苏 松桃自治县一位长期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老茶农曾良前几年颇为无奈,尽管和他一样的本地茶农一直在努力发展茶产业,但我省东部产茶大县松桃,早已成为初级茶叶原料供应地、外省名茶的“贴牌基地” 。直到去年,曾良注册了“净山牌”绿茶商标,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品牌 。以往外地茶商来松桃低价收购茶青或茶叶,深加工后,这些低价茶“改头换面”就成了每公斤上千元的名茶,而在这些名茶的标签上,却始终看不到“贵州”、“松桃”的字样 。同时,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万余亩,年产鲜叶20多万公斤,但其中2/3的鲜茶以“贴牌”方式转卖,以致茶园亩产值只占江浙茶园亩产值的1/5左右 。松桃农业局一位领导介绍,松桃茶曾是清代皇室贡品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初,松桃茶业迅速发展,茶园面积达上万余亩 。此间,松桃先后开发出5大类型的16个系列茶叶产品,其中县茶叶公司与中国杭州茶叶研究所合作开发的“松桃翠芽”、“松桃春毫”等品牌,曾获1994年—1995年全国名茶评比“中茶杯”一等奖,国家茶叶研究所的专家盛赞其为“名茶新秀” 。【品牌意识加速松桃茶产业复苏】然而,由于所有开发资金均依赖国家投入,加之茶叶收益率缓慢、企业管理水平滞后、银行紧缩银根、茶叶市场价格大幅下跌等因素,至2002年,全县茶叶产业陷入困境 。县茶叶公司几近瘫痪,所属的各个茶场,无力自筹资金继续经管茶园,1万余亩“双高一优”的生态茶园日渐荒芜 。面对松桃茶业的困境,当地政府广开门路,希望能够东山再起 。通过招商引资、租赁承包等形式,松桃自治县对县里13个茶企进行改制,由外埠茶商和本地能人承包经营,72%的茶厂被租赁承包 。在外地茶商的雄厚资金、先进管理经验和成熟的营销手段下,松桃茶业起死回生,一度荒芜的茶园重焕生机 。茶叶产业发展起来了,但又遭遇“贴牌基地”的尴尬 。一些当地官员认为:荒芜的茶园如同自家不能养好的孩子,送给别人找生路,不管怎样也是一件好事啊 。但是更多的人则认为,贴牌转卖,为他人做嫁衣,不是长久之计,必须使本土品牌抢市场由“幕后”转向“台前” 。松桃开始大胆尝试,通过有意识地培植本土龙头企业,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 。为支持本地茶叶龙头企业发展,县农办重点扶持浙江嘉盛茶业正大茶场资金30万元,创建本土品牌精加工出口基地 。松桃自治县梵净山茶庄生产的“净山牌”系列茶叶,开始在省内外市场受欢迎,产销量逐年递增 。目前,全县有茶园13200亩,总产量1430吨,总产值1263万元 。其中,已有5000亩开始依靠本土企业的品牌包装入市,参与从事茶叶生产的农民l万余人次,实现农民采茶收入350余万元 。在普觉镇道塘村,专门采茶的茶农一个人每天采茶的收入至少有50元,1个月干下来就是1500多元的收入 。松桃还专门成立了茶办,而茶办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是以前茶叶公司的下岗职工,这不仅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更可借助其技术优势,加速茶产业发展 。现在,松桃自治县县城有梵净山茶庄、云落屯茶庄和吴芳香茶庄3家茶叶专卖店,经销的主要产品是名优茶龙井型松桃翠芽、曲卷型松桃碧螺春、苗王剑和净山翠芽,所有产品实行包装上市,注册商标是“净山”与“玉瀑”2个品牌,产品畅销江苏、浙江、山东、湖南等地,无库存积压 。县委县政府决定,从今年起,每年投资1000万元发展茶产业,力争在2015年全县培育3个二万亩以上、8个万亩以上和9个5000亩以上的茶园乡镇,构建起规模适度、效益突出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茶叶产区 。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20万亩,年产量达到4万吨以上,年总收入达到6亿元以上 。政府部门的观念也在转变 。目前,该县把本土品牌“净山翠芽”作为馈赠宾客的礼品,折射出了松桃人品牌意识的觉醒 。松桃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叶德恩介绍,他们将充分利用当地地域特色文化,开展富有特色的茶文化活动,注重茶园与周边的旅游资源相匹配,推介集观光、采茶、制茶、品茶于一体的特色休闲趣味旅游,培育苗乡茶业新的增长点,延伸茶叶产业链,促进生态茶产业的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