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阅读空间回应变化着的时代


用阅读空间回应变化着的时代

文章插图

用阅读空间回应变化着的时代

文章插图


最近 , 承载了许多上海文艺青年记忆的衡山·和集宣布将在9月关闭 , 广州1200bookshop珠江新城店也在月底的告别会中结束最后营业 。熟悉的书店空间一个个“消失” , 令不少人惋惜 。这个时代 , 对于实体书店艰难生存环境的谈论早也不再新鲜 , 即便告别总是伤感的 , 但仍然有人相信 , 只要还有一个人需要书店 , 书店就不会消亡 。


与消失的空间相伴的 , 是那些仍然在诞生的新空间 。不久前 , 我们也与几位设计过不同书店空间的建筑师对话 , 即使无法以单个空间、单个人的力量去对抗现实 , 但他们打造的这些阅读空间 , 某种程度上 , 也是一种对汹涌时代浪潮的回应 。
用阅读空间回应变化着的时代

文章插图


西涛设计打造的青龙坞言几又胶囊旅社书店 ?苏圣亮

阅读、设计与人生
西涛设计工作室 刘涛、蔡春燕



从图书馆之家到兆熹书店 , 从乡村胶囊旅社书店到普通读者书店和高安路阅览室 , 过去5年 , 5间阅读空间以一年一个不疾不缓的速度问世 , 没有宏大的尺度 , 不追求惊艳的视觉效果 , 却都包含着最自我的身体姿态和最开放的心灵氛围 。
用阅读空间回应变化着的时代

文章插图


位于上海高安路半公共的图书室 ?Wen Studio
刘涛和蔡春燕将“书”以及阅读行为视为空间的主角 。书籍如何被存放和展示 , 如何被阅读;人如何与书本互动 , 什么围绕着他;人的阅读行为的构成 , 包含一系列精确的身体活动、眼睛和手的位置等 。设计师站在“书”的角度自问自答 , 并将其中的思考转化成一个个具体的尺寸细节 。
这些空间几乎没有借用任何符号化的元素 , 但都烘托出一种既私密又开阔 , 且轻松自在的阅读氛围 。用二人的话说 , 读者在其中不会感受到任何风格的压力 。“现在有很多很美的书店 , 比较关注风格化的区分 , 但这样创造出来的场景可能会让有些人有心理负担 。”蔡春燕如是说 , “以前新华书店的氛围是比较中性的 , 就是去看书而不是看别的 , 不管是去挑选工具书还是文学书 , 目标清晰明确 。”也许正因如此 , 刘涛还会经常在重返故乡之际“纪念性”地探访新华书店 。
用阅读空间回应变化着的时代

文章插图

工作室里的书架 ?Wen Studio

同为爱书之人 , 刘涛和蔡春燕这些年来积累了不少藏书 , 工作室与家中书架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籍 。他们深知站着阅读、坐着阅读、脚触地 , 手支在桌子上、向后靠、盘腿坐 , 以及每个阅读姿势所对应的心理氛围 , 因而在设计时 , 对尺度的把握也格外用心 。
此外 , 因为空间形态、所在环境和阅读群体的差异 , 设计师在构思每个阅读空间时也会加入一些新颖独特之处 。比如在设计普通读者书店时 , 他们除了通过对座位、灯光、书 架、座椅等元素进行组合排列以达到公共和私密的平衡感外 , 还特别在书架最末端设置自习角落 。“私密角落才是阅读行为真正发生的地方 。”蔡春燕告诉我们 , 并为那边的座位十分抢手而兴奋不已 。
用阅读空间回应变化着的时代

文章插图


普通书店里每列书架尽头的“单人阅览室”设计 ?Wen Studio
问世于2019年的青龙坞胶囊旅社书店则显现出一番别样的趣味 。作为一间乡村书店 , 阅读者大多远道而来 , 在空间中逗留的时间也会更为长久安定 。二人因而在考虑坐姿以外 , 也加入了半卧和躺着阅读的方式 , 与胶囊旅社的设计相互呼应 。设计完成后 , 他们也常常回访自己的“作品” , 与空间主人交流心得 。看到五年前设计的“图书馆之家”在时光的流逝中呈现出使用与生长的痕迹时 , 他们感慨道:“空间本身的生命力就这样被丰富和延续 , 非常自然的状态 。”
用阅读空间回应变化着的时代

文章插图


小公寓改造设计项目—— 图书馆之家 ?Santiago Barrio
尽管没有刻意为之 , 书店和图书馆的设计也已成为了西涛设计工作中一个具有延续性的实践方向和探索 。目前 , 二人正在设计一间融合了阅读、写作和生活的私人场所 。为了捕捉一种“隔绝的孤独感” , 蔡春燕每日临睡前都会翻阅《巴黎评论·作家访谈》 。“几乎每个受访的小说家都说会每天固定的时间坐在书桌前 , 哪怕不知道写什么 。创作的过程并不是大家想象中很浪漫主义的、爆发式的灵感涌现 , 实际上是一种枯燥的重复劳动的历程 。”
随着阅读的深入 , 她逐渐体会到小说创作与建筑设计的相通之处 , 从而对自己的工作有了一次回望 , 像是找到了那些在黑暗中摸索和反复修改的绝望的同道之人 , 得到了安慰感 。
用阅读空间回应变化着的时代

文章插图


青龙坞言几又胶囊旅社书店 ? 苏圣亮
也许 , 在信息化和数字化冲击的当下 , 有人会对纸质阅读空间产生忧虑 , 甚至发出“书店已死”的哀叹 , 但在刘涛和蔡春燕看来 , 人需要书店 , 书店也需要人 , 只要还有一家书店开着就不算消亡 。
用阅读空间回应变化着的时代

文章插图


刘涛、蔡春燕
西涛设计工作室联合创始人
Q:处在一个信息和行动比严重失调的时代 , 如何通过创作阅读空间来与这一现实相抗衡?
刘涛:时代的微妙动向我们都抱着体验的心态 , 不管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 我们希望都不用一种对抗或者说抗衡的姿态 , 就是继续做自己的事 , 或者说持续做有价值有趣的事就是我们的对抗姿态 。能体验到信息爆炸对阅读模式产生的影响 , 大家花费大量时间在快速地、碎片化地阅读 。我们会对这种变化去理解和适应 , 也可能去做一些小小的挽留 。比如去研究和想象什么样的空间氛围 , 可以捕捉人们的专注力 , 让眼睛集中于书本上的字词而不是手机屏幕 。空间不是抵御性的 , 我们创作阅读空间无法抗衡现实 , 而是去适应现实和时代的变化 , 提供一个比较多样性的回应 。
Q:二位都很爱读书 , 在阅读这件事上曾经发生过什么难忘的事吗?
蔡春燕:在大三寒假回家的火车上 , 我当时在看李泽厚的《美的历程》 , 因此和坐在对面的人交谈起来 , 之后多年来保持着松散的联系 。这个朋友也一直从事报纸杂志的读书版编辑工作 , 这几年又忽然开始画画 , 画了100多个学者的书房 , 最近结集成书了 。书、书房、阅读空间和彼此的工作 , 有一些对照的感觉 。
Q:最近正在看什么书?
刘涛:雅克· 巴尔赞(Jacques Barzun)的《从黎明到衰落》 。这本书中文版有将近1000页 , 我才看了100多页 , 所以还说不上理解 。比较震惊的一点是巴尔赞是从85岁写到93岁才完成了这本书 。这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事业阶段 , 重新认识身体状态与工作之间的关系 。需要考虑从专业的角度做好规划 , 平衡好健康的状态和工作 。
湖畔书共生
MUDA慕达建筑设计事务所 卢昀


几年前 , “公园城市”的理念第一次在成都天府新区的兴隆湖提出 , 围绕湖畔的生活方式与艺术现场随即诞生 , 其中作为“文化地标”的兴隆湖书店开展了一场国际竞赛 , 最终 , MUDA慕达建筑从249份竞赛作品中脱颖而出 , 拿到了第一名 , 卢昀带领建筑团队花费3年2个月的时间 , 把图纸上“一本天上掉落的书”的构想 , 变成了现实中的兴隆湖书店 。
用阅读空间回应变化着的时代

文章插图


?存在建筑
书店所在的场地位于兴隆湖东侧的一个湾区 , 在水体与湖岸的交接边缘处 , 呈现了只有500平米的小建筑体量 , 在偌大的湖区中有一种独处的静谧感 。从空中俯瞰 , 书店建筑和开阔的湖面相连 , 以一种近乎“半透明”的方式来融入并回应兴隆湖的自然环境 , 恰好地成为了场地生命体的一部分 。
当卢昀第一次来兴隆湖勘景时 , 就被纯粹而美好的自然环境所打动 , 设计灵感渐渐在脑海中浮现而出——形起形落 , 形无量;意开意合 , 意有余 。他解释道:“‘起’、‘落’表达了书店本身的建筑形态 , 人站在建筑之外对于它的一种解读‘形无量’;‘开’、‘合’想去表达人在建筑内部的一种阅读和思考状态 , 而思考的最好结果就是达到自己心明眼亮的‘意有余’ 。”为了达到理想中的建筑意境 , 卢昀以“一本天上掉落的书”为比喻 , 将书的造型融入建筑形态当中 。三维曲面的坡形屋顶 , 当微风拂过湖面 , 乘风延展至屋顶形成轻盈的屋面 , 与荡漾的水纹形成呼应 。
用阅读空间回应变化着的时代

文章插图


用阅读空间回应变化着的时代

文章插图


?存在建筑
建筑的正立面使用了钢化超白玻璃 , 将室外湖景最大化地引入书店室内空间 。室内则以木地板和木纹金属材料为主 , 呈现简洁而温暖的木色氛围 , 营造纯粹的阅读环境 。在设计书店入口时 , 卢昀进行了某种“氛围感”的安排 , 入口处并没有把整个室内空间展露出来 , 而是通过设置几级台阶和两面艺术展墙 , 形成入口空间的层次序列 , 让从湖边移步至书店的访客们 , 可以有一个情绪放缓的过程 , 为正式进入阅读空间做好准备 。从入口处往里走 , 可以看到隐藏于展墙后的下沉式阅读区 , 人们或站 , 或靠 , 亦可随意落座于台阶之上 , 以自己最舒服的状态进入阅读状态 。
用阅读空间回应变化着的时代

文章插图


用阅读空间回应变化着的时代

文章插图


?形在空间
为了通过建筑设计来营造静谧而神圣的阅读氛围 , 卢昀借助了自然光线 , 朝东一侧 , 外墙上采用大小不一的开洞 , 随着光影的变化 , 人们可以透过光影语言 , 在室内感受到时间的变化;朝西一侧 , 阳光透过水面形成水纹投影到室内 , 波光粼粼 , 自然生动 。特别的是 , 书店内有一块阅读区域可以看到湖下景观 , 临湖侧的玻璃幕墙延伸至水下近1.5米深处 。“我们将水的语言引进空间 , 形成水体围合的空间场域 , 为使用者带来独特的水下阅读体验 。”
用阅读空间回应变化着的时代

文章插图


?形在空间
书店内还有一条狭长的走廊式空间 , 这里设置了内部冥想区 , 墙体采用横向细长开口 , 开口高度与人视点接近齐平 , 让使用者感觉自己仿佛藏匿于冥想空间之内、置身于世界之外 , 可以透过开口 , 窥望整个世界 。通过巧妙的建筑设计语言 , 读者可以在此处与自己产生对话 , 思考与世界的关联 。
用阅读空间回应变化着的时代

文章插图


卢昀
MUDA慕达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Q:你希望兴隆湖书店作为一个“文化建筑地表” , 给当地人或社区带来什么影响?
【用阅读空间回应变化着的时代】卢昀:兴隆湖书店是“公园城市”中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 , 希望书店可以成为一种寓意和象征 , 在当代快节奏发展的城市 , 去寻找一种归属内心的自然和自我 。
Q:整个兴隆湖书店空间内 , 你最喜欢的部分是?
卢昀:书店开业后去过很多次 , 最喜欢端一杯咖啡 , 在咖啡台旁边的长凳坐下 , 一览无余整个空间 , 看人 , 看水 , 看与室内融为一体的自然 , 时间在这一刻仿佛静止 , 去体会空间带给人最初的感觉 。
Q:之前有没有去过印象比较深刻的书店?
卢昀:印象最深的是之前去阿姆斯特丹的国立美术馆 , 里面有一个小图书馆 , 四面书墙围合的共享通高空间 , 阳光从唯一的彩色玻璃高窗透进来 , 一种静谧而神圣的氛围充满了整个空间 。我很在意看书时的“静谧感” , 因此相比于去书店 , 我更喜欢在家看书 。
Q:推荐几本最近看过的书吧 。
卢昀:最近看过《东西之道》、《日本美学三部曲——侘寂/物哀/幽玄》、《前世今生》 , 阅读质感都还不错 。从不同的视点去解读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 , 有时会有不一样的乐趣和启发 。
编辑— Luzy、YAO

采访、 撰文— Linda Jiang、SJ
图— 西涛设计工作室、 MUDA慕达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
用阅读空间回应变化着的时代

文章插图


用阅读空间回应变化着的时代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