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骨木

【接骨木】接骨木介绍

【别名】
木蒴藋(《唐本草》),接骨草(《履巉岩本草》),续骨木(《纲目》),扦扦活(《本经逢原》),七叶黄荆、放棍行、珊瑚配(汪连仕《采药书》),铁骨散(《植物名实图考》),接骨丹(《草木便方》),七叶金、透骨草(《福建民间草药》),接骨风(《四川中药志》) 。
【汉语拼音】
jiegumu
【成份】
西洋接骨木含接骨木花色素甙(sambicyanin)[1],花色素葡萄糖甙(cyanidol glucoside)[2],还含氢基酸(iridoid glucoside),莫罗忍冬甙(morroniside)[4]
【加工采集】
全年可采 。
【药材鉴别】
干燥茎枝,多加工为斜向横切的薄片,呈长椭圆状,长2~6厘米,厚约3毫米,皮部完整或剥落,外表绿褐色,有纵行条纹及棕黑点状突起的皮孔;木部黄白色,年轮呈环状,极明显,且有细密的白色髓线,向外射出,质地细致;髓部通常褐色,完整或枯心成空洞,海绵状,容易开裂 。质轻,气味均弱 。以片完整、黄白色、无杂质者为佳 。
主产于江苏 。此外福建、四川、广西、浙江等地亦产 。
同属植物毛接骨木、无梗接骨木在少数地区亦同等入药 。
【药理作用】
接骨木煎剂灌胃20克(生药)/公斤,对小鼠(热板法)有镇痛作用,作用强度次于吗啡,优于安乃近,服药后的小鼠呈安静状态 。同属植物无梗接骨木的水或醇提取物对小鼠注射有利尿作用,此作用并非由其中所含的无机盐引起;利尿同时常导致小鼠下泻 。
【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活血,止痛 。治风湿筋骨疼痛,腰痛,水肿,风痒,瘾疹,产后血晕,跌打肿痛,骨折,创伤出血 。
①《唐本草》:"主折伤,续筋骨,除风痒、龋齿 。可为浴汤 。"
②《千金翼方》:"打伤痕血及产妇恶血,一切血不行或不止,并煮汁服 。"
③汪连仕《采药书》:"行血败毒,洗一切疮疥、鬼箭风 。"
④《百草镜》:"治跌扑痈肿 。"
⑤《现代实用中药》:"为镇痛药 。治手足偏风及风湿腰痛,骨间诸痛,四肢寒痛,脚肿 。又跌伤骨痛、风疹、汗疹等为浴汤料 。"
【性味】
甘苦,平 。
①《唐本草》:"甘苦,平,无毒 。"
②《本草拾遗》:"有小毒 。"
③《现代实用中药》:"苦,寒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
【宜忌】
孕妇忌服 。
《品汇精要》:"多服令人吐 。"
【归经】
归肝经 。
【备注】
 接骨木以功能接骨而得名,但现在临床上还用它来治疗急慢性肾炎水肿、小便不利、风疹瘙痒等症 。
【植物形态】
接骨木,又名:戳树、蒴树、公道老树、大叶接骨木、大叶蒴藋、舒筋树、樟木树 。
落叶灌木或乔木,高4~8米 。茎无棱,多分枝;枝灰褐色,无毛 。单数羽状复叶对生;通常具小叶7枚,有时9~11枚,长卵圆形或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4~12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偏斜阔楔形,边缘具锯齿,两面无毛 。顶生的卵圆形至长椭圆状卵形的圆锥花序,直径6~9厘米;花白色至淡黄色;花萼钟形,裂片5,舌形;花冠合瓣,裂片5,倒卵形;雄蕊5,着生于花冠上,与裂片互生,短于花冠 。浆果状核果近球形,黑紫色或红色,具3~5核 。花期4~5月 。果期7~9月 。
生长于向阳山坡或栽培于庭园 。分布东北、华北、华中、华东,西至甘肃、四川、云南等地 。
本植物的根及根皮(接骨木根)、叶(接骨木叶)、花朵(接骨木花)均供药用,各详专条 。
【药用部位】
为忍冬科植物接骨木的茎枝 。
【来自何书】
《唐本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