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苋菜
【野苋菜】野苋菜介绍
- 【别名】
- 苋菜、光苋菜
- 【汉语拼音】
- yexiancai
- 【成份】
- 1.凹头苋 全草含苋菜红甙(amarantin)[1],叶含锦葵花素-3-葡萄糖甙(malvidin-3-glucoside)和芍药花素-3-葡萄糖甙(peonidin-3-glucoside)[2] 。2.反枝苋 全草含饱和的和不饱和的脂肪酸有亚麻酸(linolenis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油酸(ole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和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3] 。叶含谷氨酸(glutamicacid),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蛋氨酸(methionine),组胺酸(histidine),葡糖胺(glucosamine),半乳糖胺(galactosamine)[4] 。组织培养的挥发油分析有顺-3-己烯-1-醇(cis-3-hexen-1-ol).1-乙醇(1-hexanol),反-2-已烯-1-醇(trans-2-hexen-1-ol)[5]
- 【加工采集】
- 夏、秋采收全草或根,鲜用或晒干;秋季果熟时采收种子 。
- 【功能主治】
- 清热解毒 。治痢疾,目赤,乳痈,痔疮 。
①苏轼《物类相感志》:"蜂叮痛,以野苋菜捣敷之 。"
②《滇南本草》:"白者去肺中痰结,赤者破肠胃中血积 。赤白同用,打肚腹毛发之积,消虫积,杀寸白虫,下气 。洗皮肤瘙痒、皮肤游走之风 。"
③《中国药植图鉴》:"缓和止痛、收敛、利尿、解热;种子能利尿、明目 。"
④《福建中草药》:"清热解毒 。"
- 【性味】
- 甘,凉 。
①《滇南本草》:"性微温,味咸 。"
②《福建中草药》:"甘,凉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0.5~4两 。外用:捣敷 。
- 【归经】
- 大肠;小肠经
- 【植物形态】
- 凹头苋
一年生草本,高10~80厘米 。茎斜上,基部分枝,微具条棱,无毛,淡绿色至暗紫色 。叶片卵形或菱状卵形,长1.5~4.5厘米,宽1~3厘米,顶端钝圆而有凹缺,基部阔楔形,全缘;叶柄长1~3.5厘米 。花簇生叶腋,后期形成顶生穗状花序;苞片干膜质,矩圆形;花被片3,细长圆形,先端钝而有微尖,向内曲;雄蕊3;柱头3或2,线形 。胞果球形或宽卵圆形,略扁,近平滑或略具皱纹,不开裂 。花期6~7月 。
生于田野、路旁、村边 。分布我国南北各地 。
本种与野苋极相似,但本种的果实不开裂,而该种的果实通常环状横裂 。
- 【临床应用】
- 治疗甲状腺肿大
取鲜野苋菜根、茎2两,猪肉2两(或用冰糖5钱),水煎,分两次饭后服 。轻者1周,重者3周即可见效 。
- 【药用部位】
- 为苋科植物凹头苋的全草及种子 。
- 【来自何书】
- 《滇南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