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投资“热”凭什么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笔者明显感觉到投资中药比之前热了起来,很多之前不是很关注这个领域的产业投资者和创投机构都开始花专门的精力扫这一块的项目了 。
中药投资“热”凭什么
投资价值基于市场价值,中药的市场价值凸显,从产品资源的角度分析起来,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是比起化药,中药的独家产品相对较多,投资独家中药不乏很励志的成功故事,而且大家也普遍相信市面上还是有“漏”可以捡的;从可以讲述的故事远景和项目的可及性两个角度,都满足了投资者的投资要求 。
二是独家中药可以说没有化药的“生命周期”之说,药品注册审批收紧之后的这几年,审评导向上不鼓励纯仿,更不鼓励中成药仿制 。对独家中药来说,不鼓励仿制实际上形成了类似专利的政策障碍,这种障碍甚至比化合物专利更有优势——因为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制 。
要的是哪种“独家”
对于“独家”的概念有必要定义一下 。我们常看到“独家产品”、“独家品种”和“独家剂型”的表述,字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好理解,但使用上常会混淆和误用,特别是“独家剂型”的定义 。实际上,“独家”的概念由招标引出,独家剂型也应该是相对招标而言,招标实践中需要做剂型合并的单一厂家剂型就不应该称作独家剂型 。而独家品种是通用名下全剂型批文,均由一家企业控制;独家产品则是独家品种和独家剂型的统称 。
独家中成药从市场价值上可以分成两个板块:一是中药注射剂的独家产品,二是其他剂型的独家产品 。中药注射剂的优势在市场推广快、上量快,最受青睐,“水”也最深 。其他剂型的独家产品选择多,适用科室多,但常常很容易就触到“天花板” 。
我们统计过,药品名单一的批文共计8700多个,其中中药批文约6140个,扣掉B字号也还有近5100个产品,可见独家产品并不稀有 。但这么大的一个基数下,临床上有不少过10亿元的产品,也有许多过亿元的产品,但更多的是不超过1000万元的产品,以及“死”在那儿的产品 。因此,也可以按终端销售额归类:终端口径5亿元以上大产品,2亿~5亿元的产品,过不了2亿元的产品,过不了1000万元的产品,各群体的产品有相近的特点 。 
寻找“天赋异禀”者
可以说,能做成大产品的都是天赋异禀者 。所谓的天赋异禀,通常有以下特征:在大病种领域可以泛用,符合医生处方习惯,能够成为心脑血管、肿瘤、上呼吸道感染的标配药,或是细分领域做成排他性的独占药,单点上量容易 。
如何分辨是否有天赋呢?我们总结了一下,简单说来就是中药注射剂看范例,其他剂型看个性,而且都应该在资质里看,也必须带上和市场结合的眼光 。像复方血塞通胶囊这个产品,在眼科领域打下江山,差异化的定位运用得相当精准 。
2亿~3亿元的群体则是拼江山拼出来的,这类产品通常是一个市场总体规模不大的领域的领导产品,或是大领域内资质较差的产品,这类药的企业家反而是自我感觉最好的,往往认为自己的团队能力最好 。这类药单点量不大,跟第一类可以说不是一个数量级,通常是客情驱动的 。
不能过2亿元的产品,资质上较上一类又差了一截,不能够成为品类的领导产品 。过不了1000万元的产品,要不是产品资质差到底,就是产品资质不好不差但已经错失了挤占市场的先机 。实际上,现在医院开户的难度和成本都居高不下,很多医院两年开不了一次药事委员会,做完医院开户,还面临领头产品的先占优势,医院单产低,即使下很大功夫,市场也很难扭转 。
至于现在市面上的这些中药注射剂,上市前做过可信的临床试验的就是数得出来的银杏内酯、红花黄色素等几个,独家的中药注射剂其实有一些,大部分因为安全性、注射途径、工艺不合格等固有的缺陷“死”在那里,天赋好的市场也做起来了 。可以说,在里面“捡漏”的希望已经很渺茫了 。
【中药投资“热”凭什么】最后再简单提几点投资独家中药的建议:听代理的意见,但不能尽信代理的意见,代理的说法通常不具全局性,都是针对他熟悉的市场做出的判断;同样的一个产品,投资主体不一样,投资价值也不尽相同,比如财务投资者投团队欠佳的小产品,突飞猛进的可能性也不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