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白茶?白茶是怎么来的?

什么是白茶?白茶是怎么来的?白茶属于微发酵茶 , 是指一种采摘后 , 不经杀青或揉捻 , 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 。至于怎么来的 , 这可是个大工程啊 。首先 , 我们来了解一下白茶的历史由来 。?第一 , 白茶的由来最早可追溯到什么时候?有的学者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 , 湖南农学院的杨文辉先生就持此观点 。他发表的《关于白茶起源时期的商榷》一文中提出白茶的出现早于绿茶 。?第二 , 白茶的由来有什么样的故事?史载 , 东汉时期 , 一个叫尹珍的青年怀揣家乡生长自制的“荼” , 拜谒著名儒学大师许慎 , 遭门丁刁难 , 便在其檐下席地嚼“荼” , 片刻 , 许慎整个府邸充溢着浓郁的茗香 。许慎踱步而出溯源 , 随即便邀尹珍入书房 , 将其“荼”冲泡相观 , 但见其外形优美 , 白色叶底如银针坠壶 , 汤色碧绿明亮 , 品之顿觉味鲜而清爽醇厚 , 偶有淡雅苦味即刻津生口中 。更激发其在《说文解字》中对“荼”的注解 , 用“槚、茗、蔎”译注“荼”字的色、香、味 。第三 , 白茶的由来有什么样的文献记载?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 , 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 , 是南三百里之误 。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 , 系白茶原产地 。”可见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 。因其仅有名称 , 能否作为起源证据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1110“大观”年间 , 书以年号名)中 , 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 , 自为一种 , 与常茶不同 。其条敷阐 , 其叶莹薄 , 林崖之间 , 偶然生出 , 虽非人力所可致 。有者 , 不过四五家;生者 , 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 。?芽英不多 , 尤难蒸焙 , 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 。须制造精微 , 运度得宜 , 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 , 它无与伦也 。浅焙亦有之 , 但品不及 。宋代的皇家茶园 , 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 。?《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 , 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 。公元1115年 , 关棣县向宋徽宗进贡茶银针 , “喜动龙颜 , 获赐年号 , 遂改县名关棣为政和” 。其次 , 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白茶?白茶是指一种采摘后 , 不经杀青或揉捻 , 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 。白茶的制作工艺是最自然的 , 把采下的新鲜茶叶薄薄地摊放在竹席上置于微弱的阳光下 , 或置于通风透光效果好的室内 , 让其自然萎凋 。晾晒至七八成干时 , 再用文火慢慢烘干即可 。由于制作过程简单 , 以最少的工序进行加工 。?白毫银针的制作工艺:采回的茶芽 , 薄薄地摊在竹制有孔的筛上 , 置微弱的阳光下萎凋、摊晒至七、八成干 , 再移到烈日下晒至足干 。也有在微弱阳光下萎凋二小时 , 再进行室内萎凋至八、九成干 , 再用文火烘焙至足干 。?还有直接在太阳下曝晒至八、九成干 , 再用文火烘焙至足填 。在萎凋、晾干过程中 , 要根据茶芽的失水程度进行调节 , 工序虽简单 , 要正确掌握亦不易 , 特别是要制出好茶 , 比其它茶类更为困难 。?白牡丹的制作工艺:制造白牡丹的原料主要为政和大白茶和福鼎大白茶良种茶树芽叶 , 有时采用少量水仙品种茶树芽叶供拼和之用 。制成的毛茶分别称为政和大白(茶)、福鼎大白(茶)和水仙白(茶) 。?白牡丹的制造不经炒揉 , 只有萎凋及焙干两道工序 , 但工艺不易掌握 。?贡眉的制作工艺:制作贡眉的鲜叶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至一芽三叶 , 采摘时要求茶芽中含有嫩芽、壮芽 。贡眉的制作工艺分为初制和精制 , 其制作方法与白牡丹茶的制作基本相同 。?新工艺白茶的制作工艺:萎凋、轻揉、干燥、拣剔、过筛、打堆、烘焙、装箱 。由此 , 我们就可以将其白茶的由来和白茶的制作工艺一一了解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