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修建灵渠的目的和作用及文化意义 灵渠的作用和意义( 二 )


新中国成立后, 灵渠的灌溉功能得到进一步开发, 兴安成为远近闻名的粮仓 。 促进文化传播 古往今来, 有不计其数的文臣武将、文人士子途经灵渠进入岭南, 包括汉代马援, 唐代李靖、张九龄、柳宗元、李商隐、李渤, 宋代范成大、黄庭坚、张孝祥、刘克庄, 明代严嵩、解缙、严震直、徐霞客, 清代鄂尔泰、陈元龙、阮元、袁枚等, 他们或留下历史功绩, 或留下诗词文章, 丰富了岭南的文化底蕴 。
除此之外, 丰富多彩的中原文化也通过灵渠逐渐传入岭南, 包括农业、手工业技术、建筑、饮食等文化, 民间文艺如桂剧、彩调、马仔调、贺郎歌等, 以及中原汉族民间信仰和民间习俗 。 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 灵渠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合浦连接中原腹地的重要一环 。
当时, 合浦有一条通向长安的水陆联运通道:水路从广西合浦南流江—北流江—浔江—西江—桂江—漓江—灵渠—湘江—长江—汉江—汉中—褒水, 经陆路至秦岭—咸阳(长安), 而灵渠就是这条水陆联运通道的重要咽喉 。 可见, 灵渠的修通, 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为促进国际交流, 为今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打下弥足珍贵的基础 。
灵渠的历史脉络
秦朝 前219年, 为解决军粮运输困难, 巩固国家的统一, 秦始皇使监御史禄凿渠运粮, 这项工程就是“凿通湘水漓水之渠”的灵渠 。 汉朝 建武十七年(公元42年), 马援续修灵渠 。 “相传曰后汉伏波将军马援开川浚济, 水急曲折四斥, 用遏其节, 节斗门以驻其势” 。
这次续修灵渠不仅疏浚通航, 还曾建立斗门 。 唐朝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 中唐诗人、观察使李渤重修灵渠 。 他“重为疏引, 仍增旧迹, 以利舟行 。 遂烨其堤以厄旁流, 陡其门以级直注, 且使诉沿, 不复稽涩” 。
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 鱼孟威出任桂州防御使之后, 又对灵渠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续修整治 。 这次全面修复不仅疏浚渠道, 加固陡门、秦堤, 修复铧堤、铧嘴, 还把陡门增加到十八重, 使配套工程更趋完善, 成效更为显著 。
宋朝 据《宋史?陶弼传》记载, 宋代李师中修渠平定安南 。
元朝 元至正十四年(1345年), 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副使乜儿吉尼修灵渠, 修复了铧堤及陡门的溃坏处, 舟楫以通 。
明朝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 为平定叛乱, 朝廷派监察御史严震直监修灵渠 。 这次维修由于加高了大、小天平, 2座溢洪水涵泄水量较小, 遇洪水时则冲毁堤岸, 洪水尽流向北渠, 南渠水浅, 既不能通航, 又影响农田灌溉 。 因而于永乐二年(1404年)二月, 修复如旧 。
清朝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巡抚陈元龙率通省官员捐俸修治, 重修被毁的大小天平由原来用巨石平铺坝顶, 改砌成龟背形 。 陡门修整尚存的14座, 将已废弃的22座陡门修复了8座 。
光绪十一年(1885年), 洪水冲毁分水坝及南北陡堤, 广西护理抚院李秉衡请旨奉准修渠 。 现今所见灵渠, 大致就是这次维修后面貌 。
民国 民国21年(1932年), 兴安大水, 大小天平部分损坏, 兴安县长田良骥补修43~75丈一段, 长107米 。
新中国成立后 1953年冬, 兴安县水利局疏通了南渠南陡至大湾陡一段渠道, 重修了飞来石旁秦堤一道 。
1973年冬至1979年冬, 广西自治区拨款陆续修缮秦堤, 建北陡下防洪堤, 还修复了竹枝堰, 拆除了堵塞北渠的拦渠坝, 北渠恢复通水 。
1982年灵渠被命名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当地组织建设灵渠公园, 规划水街景区, 重修灵源寺, 新建临源阁, 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相得益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