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小麦吸浆虫的危害症状和防治方法


【防治】小麦吸浆虫的危害症状和防治方法

文章插图

小麦吸浆虫为世界性益虫, 普遍散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次要小麦种植国度 。 国际的小麦吸浆虫 亦普遍散布于天下次要产麦区, 我国的小麦吸浆虫次要有两种, 即红吸浆虫和黄吸浆虫 。 小麦红吸浆虫次要发作于平原地域的渡河两岸, 而小麦黄吸浆虫次要发作在高原地区和平地地带 。
形状特点
麦红吸浆虫雌成虫体长2~2.5mm, 翅展5mm左右, 体桔红色 。 前翅通明, 有4条兴旺翅脉, 后翅退步为均衡棍 。 触角颀长, 14节, 雄虫每节中部膨胀使各节呈葫芦结状, 膨大局部各生一圈长环状毛 。 雌虫触角呈念珠状,上生一圈短环状毛 。 雄虫体长2mm左右 。 卵长0.09mm, 长圆形, 浅白色 。 幼虫体长约体长3~3.5毫米, 卵形, 橙黄色, 头小, 无足, 蛆形, 前胸腹面有1个“Y形”剑骨片, 前端分叉, 凸起深 。 蛹长2mm, 裸蛹, 橙褐色, 头后方具红色短毛2根和长唿吸管1对 。
麦黄吸浆虫, 雌体长2mm左右, 体鲜黄色 。 卵长0.29mm, 香蕉形 。 幼虫体长2~2.5mm, 黄绿色或姜黄色, 体表润滑, 前胸腹面有剑骨片, 剑骨片前端呈弧形浅裂, 腹末尾生崛起2个 。 蛹鲜黄色, 头端有1对较长毛 。
为害症状
以幼虫埋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 形成秕粒、空壳 。 小麦吸浆虫以幼虫为害花器、子实和或麦粒, 是一种毁灭性益虫 。
风险特性
两种吸浆虫均一年发作一代, 遇不良情况幼虫有多年休眠习惯, 以是也有多年一代的 。 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圆茧越冬、越夏 。 黄淮流域3月上中旬越冬幼虫破茧上升到土表, 4月中下旬少量化蛹, 蛹成仙盛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 。 成虫呈现后, 正值小麦抽穗扬花期, 随之少量产卵(黄吸浆虫略早于麦红吸浆虫) 。 黄吸浆虫多产卵于在初抽穗麦株的表里颖外面及其侧片上, 一处产5~6粒, 卵期7~9天 。 红吸浆虫多产卵于在已抽穗还没有扬花的麦穗颖间和小穗间, 一处3~5粒, 卵期3~5天 。 幼虫孵化后, 随即转入颖壳, 附在子房或刚灌浆的麦粒上汲取汁液为害 。 老熟幼虫为害后, 爬至颖壳及麦芒上, 随雨珠、露珠或自转动落在土表, 钻入土中10~20厘米处作圆茧越夏、越冬 。
影响要素
1、温度 。 幼虫耐低温不耐高温, 越冬死亡率低于越夏 。 越冬幼虫在10厘米土温7℃时破茧运动, 12℃~15℃化蛹, 20℃~23℃成仙成虫, 温度上升30℃以上时, 幼虫即规复休眠 。
2、湿度 。 在越冬幼虫破茧运动与上升化蛹时期, 雨水多(或浇灌)成仙率就高 。 湿度高时, 不只卵的孵化率高, 且初孵幼虫活动力强, 轻易侵入咬害 。 小麦扬花前后雨水多、湿度大、气温适合常会惹起吸浆虫的大发作 。 天色干旱、土壤湿度小则对其发作晦气 。
3、泥土 。 壤土的土质松散、保水力强利于发作 。 黏土对其生涯晦气, 砂土更不适合其生涯 。 红吸浆虫幼虫喜碱性泥土, 黄吸浆吸虫喜较酸性的泥土 。
4、成虫盛发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符合发作重, 两期错位则发作轻 。
防治经历
关于吸浆虫发作严峻的麦田, 最好与棉花、油菜等别的作物停止轮作, 以避开虫源 。 药剂防治可接纳“一撒加一喷”的办法:在小麦拔节到孕穗前, 亩用50%辛硫磷0.5~1千克拌细沙15~20千克平均撒施(撒药后浇水), 以杀死刚成仙成虫、幼虫和蛹;在小麦抽穗后到扬花前的时期, 再用4.5%氯氰菊脂等菊脂农药加40.7%乐斯本800倍混合液(每喷雾器各20毫升)、或“邯科140”1500倍液(每喷雾器10毫升“单打一”), 可无效杀灭吸浆虫的成虫和卵, 并且可同时兼治麦蚜、红蜘蛛, 一喷多治, 防治效果明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