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药文化的发展( 二 )
隋唐时期 , 由于政治统一 , 经济文化繁荣 , 内外交通发达 , 外来药物日益增多 , 用药经验不断丰富 , 对药物学成就进一步总结已成为当时的客观需要 。
唐政府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集体编修本草 , 完成了第一部具有国家药典性质的本草 , 《新修本草》是当时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医学巨著 , 开创了中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 , 不但对中国药物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 而且不久即流传国外(日本、朝鲜) , 对世界医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药王”孙思邈 , 传说中的养生大神 , 享年141岁 , 倡导积极养生 , 炼气功、体操及推拿等留下至今都在使用的养生口诀“发常梳 , 目常运 , 齿常叩 , 漱玉津 , 耳常鼓 , 面常洗 , 头常摇 , 腰常摆 , 腹常揉 , 摄谷道 , 膝常扭 , 常散步 , 脚常搓 。 ” , 并在晚年著成《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 。
宋朝以后 , 筚升改良的活字印刷技术 , 使印刷术跨进一大步 。 医学及科学的著作大量出版 , 促进医学知识的普及和提高 。 使得医学教育、病因病机学发展、法医学儿科及妇科取得显著的发展 。 由当时海上贸易扩展迅速 , 宋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高峰期 。 朱砂、人参、牛黄、茯苓、附子、胡椒等传播到了欧洲、亚洲及非洲等各地 , 很多药材或用来制药的原料 , 包括矿物质、植物及动物类如犀牛角、象牙、玫瑰水、珍珠、珊瑚及甜瓜等传入中国 , 促进了中外医药的交流 。
文章插图
到了医之门户分于金元的时期 , 形成了医学流派“四大家” , 即刘完素(守真)、张从正(子和)、李杲(东垣)、朱震亨(丹溪)四家争鸣的局面 , “寒凉派”的刘完素倡导攻火论、“攻下派”的张从正倡导攻邪论、“丹溪派”的朱丹溪倡导“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补土派”的李杲提出“脾胃学说” 。
明清时期 , 中医药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 以“自如逆流船 , 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 , 至死不怕难”来要求自己的“医圣”的李时珍 , 历时27年之久写成的《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 , 附方10000多个 , 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自1593年起先后被翻译成日、法、英、德、俄等多国文字 , 在世界广泛传播 ,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有“东方达尔文”之称 。 明清时期中医药的发展也带动了中药堂、中药铺的兴起 。 广誉远创始于明嘉靖年间1541年 , 是中医药史上现存最悠久的中华老字号企业 , 之后又陆续出现了同仁堂、雷允上、九芝堂等中药堂 , 这些距今三、五百年的老字号 。
【古代中医药文化的发展】
推荐阅读
- 近代中医药文化的发展
- 【园林】古代园林设计中常用的几种组景手法
- 【象征意义】中国文化中兰花的象征意义
- 五行学说的起源与发展
- 【杨梅】对宁波老话中杨梅文化的解读!
- 【花卉大全】浅谈古代人的桑梓情怀!
- 【寓意】中国古代十大名花是哪些?有什么寓意?
- 【月季】月季的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 中国古代针法的历史演变
- 宋元时期药酒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