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芍药红斑病


芍药红斑病芍药红斑病又称芍药褐斑病 。 是栽培芍药中最常见的重要病害 , 我国各地均有发生 。 红斑病使芍药叶片早枯 , 连年发生能削弱植株的生长势 , 使植株矮小 , 花少、花小直至植株枯死 。
【症状】此病主要为害叶片 , 也浸染枝条 。 花和果壳等部位 , 感病叶片初期在叶背出现绿色针头状小点 , 后扩展成直径4-25毫米左右的紫褐色近圆形的小斑 , 边缘不明显 。 叶片正面病斑上有不明显淡褐色轮纹 , 病斑相连成片 , 严重时整叶焦枯 , 叶片常破碎 。 病斑在叶缘时可致叶片扭曲 。 在潮湿气候条件下 , 病部背面会出现墨绿色霉层 , 当病害浸染茎时 , 在茎上出现紫褐色长圆形小点 , 有些突起 , 病斑扩展慢 , 长为3~5毫米 , 中间开裂并下陷 , 严重时也可相连成片 。 叶柄感病的症状与绿色茎同 。 萼片、花瓣上的病斑均为紫红色小斑点 。
【病原菌及发病规律】病原菌是牡丹枝孢霉(Cladosporiwm paeoniae) , 属半知茵亚门丝孢菌纲丛梗孢目枝孢菌属 , 病原菌主要以茵丝体在病叶、病枝条、果壳等残体上越冬 。 翌年春季产生分生抱子经气流和雨水溅动传播到刚萌发的新叶上 , 引起初次浸染 。 发病时 , 病残体未清除的 , 初次浸染严重 , 而病残体被清除了的 , 则初次浸染轻 。 病菌的生长和分生孢子的萌发需温暖条件 , 在20℃至24℃条件下 , 病害的潜育期为5至6天 , 潮湿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展和分生孢子的形成 。 下部叶片最先感病 , 该病菌再浸染次数极少 , 初次浸染的程度决定了发病是否严重 , 此外 , 沙质土壤、保水保肥力差、植株生长较差、抗病力降低 , 发病重 。 在北京地区4-5月开始发病 , 7-8月为发病盛期 。 不同品种间抗病性也有差异 , 如东海朝阳、小紫玲、兰盘银菊、凤落金池等品种抗病性强 , 紫芙蓉、胭脂点玉、娃娃面等品种易感病 。
【防冶方法】
1.减少浸染源 , 即秋季齐地面将地上部分的枝叶割去 , 以不伤土中芽为原则 , 冬季彻底清除病残体,将病残体集中烧毁 。
2.加强栽培管理 , 控制病害发生 。 种植密度要合理 。 以利通风透光 , 株丛过大要及时移栽 。 增施有机肥 , 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 促进植株健壮生长 , 增强植株的抗病性 。
3.在芍药展叶之后开花之前 , 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 或2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 。 落花后可交替喷洒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及1%波尔多液 , 7~10天喷1次 。
4.发病初期 , 可喷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 每隔15天喷1次 , 连续喷4至5次 。
【【芍药】芍药红斑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