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牡丹白绢病


牡丹白绢病症状:各种感病植物的症状大致相似 。 病害主要发生在苗木近地面的茎基部 。 初发生时 , 病部宾皮层变褐 , 逐渐向周围发展 , 并在病部产生白色绢丝状的菌丝 , 菌丝作扇开扩展 , 蔓延至附近的土表上 , 以后在病苗在基部表面或土表的菌丝层上形成油菜籽状的茶褐色菌核 。 苗木受病后 , 茎基部及根部皮层腐烂 , 植株的水分和养分的输送被阴断 , 叶片变黄枯萎 , 全株枯死 。

病原:SclerotiumrolfsiiSacc.(齐整小核菌) 。 齐整小核菌属半衙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 。 此菌不产生无性孢子 , 也很少产生有性孢子 , 菌丝初为白色 , 后稍带褐色 , 直径3~9微米 , 后期菌丝可密集在一起 , 形成油菜籽状菌核 。

传染途径:病菌一般以成熟菌核在土壤、被害杂草或病株残体上越冬 。 通过雨水进行传播 。 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4~5年 。 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菌核萌发产生菌丝 , 侵入植物体 。 在长江流域 , 病害一般在6月上旬开始发生 , 7-8月是病害盛发期 , 9月以后基本停止发生 。 在18~28℃和高湿的条件下,从菌核萌发至高无上新菌核再形成仅需8~9天 , 菌核从形成到成熟约需9天 。

发病条件病菌喜高温多湿 , 生长最适温度为30~35℃和高于40℃则停止发展 。 土壤PH5~7适于病害发生 , 在碱性土壤中发病很少 。 土壤腐殖质丰富 , 含氮量高 , 土壤粘重以及比较偏酸的园地 , 发病率高 。

防治方法

1、为了预防苗期发病 , 可有70%五氯硝基苯粉剂处理土壤 , 每67平方米地用250克 , 加干细土5公斤 , 混和均匀后 , 撒在播种或扦插沟内 , 然后进行播种或扦插 。

2、发病初期 , 在苗圃内可撒施70%五氯硝基苯粉剂于土面 , 每67平方米地亦用250克 , 施药后松土 , 使药粉均匀混入土中;亦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 , 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 或1%硫酸铜液 , 或萎锈灵10ppm , 或氧化萎锈灵25ppm , 浇灌苗根部 , 可控制病害的蔓延 。

3、春秋天扒土晾根树体地上部分出现症状后 , 将树干基部主根附近土扒开晾晒 , 可抑制病害的发展 。 晾根时间从早春3月开始到秋天落叶为止均可进行 , 雨季来临前可填平树穴防发生不良影响 。 晾根时还应注意在穴的四周筑土埂 , 以防水流入穴内 。

4、选用无病苗木调运苗木时 , 严格进行检查 , 剔除病苗 , 并对健苗进行消毒处理 。 消毒药剂可用70%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800~1000倍液 , 2%的石灰水 , 0.5%硫酸铜液浸10~30分钟 , 然后栽植 。 也可以在45℃温水中 , 浸20~30分钟,以杀死根部病菌.

5、病树治疗根据树体地上部分的症状确定根部有病后 , 扒开树干基部的土壤寻找发病部位 , 确诊是白绢病后 , 用刀将根颈部病斑彻底刮除 , 并用抗菌剂401的50倍液或1%硫酸液消毒伤口 , 再外涂波尔多浆等保护剂 , 然后覆盖新土 。

6、挖隔离沟在病株我围 , 挖隔离沟 , 封锁病区 。 【【牡丹】牡丹白绢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