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桑树赤锈病发生防治


桑树赤锈病发生防治症状:又称赤粉病、金桑、金叶等 。 分布在全国各植桑区 。 主要为害桑树嫩芽、幼叶、新梢、花格等 。 嫩芽染病病部畸形或弯曲,桑芽不能萌发 。 新梢上的芽、茎叶、花模染病局部肥厚或弯曲畸变,出现橙黄色斑 。 叶片染病在叶片正背面微生圆形有光泽小点,逐渐隆起成青泡状,颜色变黄,后呈橙黄色,表皮破裂,散发出橙黄色粉末状的锈抱子,布满全叶 。 故有“金桑”之称 。 新梢、叶柄、叶脉染病沿维管束方向呈纵条状扩展,出现弯曲畸形,表面也都生有橙黄色锈子器,新梢上病斑逐渐变黑凹陷 。 桑花染病呈不规则膨大 。 桑根染病失去原来光泽,变黄后期也布有橙黄色粉末 。

病原:称桑锈孢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 锈孢菌菌丝生在表皮下细胞间,菌丝直径4—6um,具隔膜,菌丝生出吸胞,钻入桑树细胞里吸取养分 。 吸胞长7—15um,多呈圆筒形 。 锈子器直径150um,器内面底部生无色圆形的锈子梗,顶生连锁状锈孢子 。 锈孢子圆形,初无色,渐呈橙黄色,成熟的锈孢子生厚膜,表面附微小突起,锈孢子大小13—18×ll—15(um) 。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北方以菌丝束在桑枝或冬芽组织内越冬 。 南方可以锈子器和锈孢子越冬 。 长江流域锈孢子抗寒力不强则不能越冬 。 枝条上的病斑多为非致病性坏死斑,只有与枝条特别接近的叶痕、芽鳞上的病斑才能致病 。 病斑上的菌丝侵入桑芽,翌春随桑芽萌发,引致桑芽染病 。 桑芽的初侵染一般在4月,初侵染产生的锈孢子飞散到新梢和桑叶及花椹上进行多次再侵染 。 锈孢子形成温限5—25℃,最适温度13—18℃,相对湿度高于90% 。 若湿度低于88%锈孢子难于形成 。 气温高于30℃,湿度低于80%时,病害扩展缓慢或停滞 。 长江流域4—6月发病严重,黄河流域发病期在4—9月,我国南方温暖地区在5—6月和9—10月进入发病高峰期 。 该病发生程度与品种及农业措施有关,山东的鲁桑、实生桑、广东的伦教40号发病重,湖桑发病则轻 。 新老桑树混栽、春伐夏伐兼行、收获叶不伐条、留枝留芽或出扦法收获以及留大树尾收获的,都造成桑树生育期间树上留有绿叶,利于病菌存留和侵染,易发病 。
【【防治】桑树赤锈病发生防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