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大全】大雪素育壮、提高发苗率技术措施研讨( 二 )


2005年对三株大雪景的发苗动态进行观察,数据塑理列出表一 。 (见表一)
从表一中可直观看出:
兰株以链式发苗的方式,存在三种基本繁殖链 。 (1) 单向繁殖链. 一苗发一苗,单向链式连接 。 称一个龙头 。 (2)双向繁殖链 。 即一苗发两苗,两苗各单向链式繁殖,称两个龙头,发两苗的时间同步或先后错开 。 个别用林发三苗的,但三苗出苗时间间隔较大,如表一中的N027株,Ⅱ苗与Ⅳ苗的出苗期至少间隔7个月 。 (3)混合式繁殖链 。 母株发出一苗后,子代苗双向链式增殖,另一亩又发两苗各单向链式增殖,出现4个龙头或5个龙头,如表一中的N024株 。
一般弱苗、老龄苗以单向链式繁殖居多 。 壮苗多出现双向链式或混合链式 。 实际上兰从常几种类型相互交融交叉组合,很难有单一的模式存在 。
二、大雪素发苗成因分析
作为栽培已达600多年之久的大雪素,其种的延续靠分苗繁殖,抽葶开花仅作为文化观赏品而失去了自然繁殖的意义 。 为了实现兰株多发苗,发壮苗,人们必须从生理生态的角度认识诱导发苗的内外因素 。
1.内因
(1)休眠芽与活动芽
假鳞茎着生苞片与不完全叶的节上,分布着芽眼,每节一个,约6-8个 。 每个芽眼存在由分生细胞组成的生长点,即芽点(潜芽),一般处于休眠状态,称休眠芽 。 当分生细胞转为活跃状态,休眠芽转化为活动芽 。 生长锥分化伸长,最终发育成一株兰苗或一枝花葶 。
通常休眠芽转化为活动芽视苗株年龄分健壮程度、株位、环境条件等因素而定,如1-3龄苗发苗率高,6龄以上的苗发苗率低或仅发花芽 。 假鳞茎粗1.5cm以上,叶片数6-7片无破损的壮苗,发苗率高 。 反之发苗率低 。 兰苗处于繁殖链的前部(龙头位)或兰丛外线发苗事高,兰苗处于繁殖链的后部或兰丛的中心(心位),发苗率低 。 一般一株兰苗一年仅发一苗(根位) 。 少数有发两苗或发一苗,又发一枝花葶的 。 一株兰苗即使年年发苗或抽花枝,一生总数不会超过6-8个 。 发苗率仅2-3个的兰苗居多,发苗潜力远远没有挖掘出来 。
(2)上位芽与下位芽
假鳞茎着生芽鞘或不完全叶的节位,其节位上的芽眼潜伏着休眠芽,为上位芽 。 假鳞茎下部着生膜质退化鳞片的节位,其节位上的休眠芽,为下位芽 。 上位芽由于多暴露于上壤表层,对光照强度长短感应较多,氧气供应充分,多转化为花芽,但也有转化为苗芽的 。 下位芽处于黑暗,温湿度稳定的环境条件下,几乎转化为苗芽 。
(3)营养链与繁殖链
上面提到兰株发苗以繁殖的方式延代,繁殖链上的每个环节就是一代,由母株开始形成一代苗、二代苗、三代苗 。 代苗之间绝非孤立的个体,而是有着紧密的联系,表现在不仅有辅导组织的连接,更重要的是存在营养物质,内源激素的传导交流,从这个意义讲,代苗之间既是繁殖链关系又是营养链关系,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 。
营养链物流的主导流向应是母代向子代传递 。 从兰株生长观察中有两个现象可说明这一论点 。
现象一:兰苗发苗具有一代比一优强的趋势,现将连续观察两年的2株兰苗生长情况列表如下:
(见表二 大雪素代苗生长差异调查表——调查时间:2004-2005年;调查点:春晖兰宅 单位:cm)
表二调查数据显示,代苗之间以叶长、叶宽、茎粗等为标志的个体差异指标 。 多数情况下后代总是超过上代,特别是隔代差异更大,如果仅靠自己制造的营养供生长,与母代不应有太大的差异 。 合理的解释是,作为龙头的幼苗,能产生内源激素,吸引母体甚至整个营养链的营养流向生长中心,从而也大大抑制了营养链上的兰苗的发芽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