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三焦指哪些部位,打通三焦最有效的中药处方( 三 )



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划分有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 。

上焦主气司呼吸, 主血脉, 其特点主宣发, 将饮食物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敷布周身, 如雾露一样可以滋养全身脏腑组织, 因而喻为"上焦如雾" 。 中焦主运, 即腐熟水谷, 运化精微, 以化气血, 故喻之为"中焦如沤" 。 "沤"即饮食水谷腐熟时的泡沫浮游状态 。 下焦主分别清浊、排泄尿液与大便, 具有向下、向外排泄的特点, 故称“下焦如渎” 。 "渎"指沟渠 。
中医说的三焦指的是什么? 三焦为六腑之一, 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 包含胸腔和腹腔, 人体的其他脏腑器官均在其中, 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 即将躯干划分为3个部位, 横膈以上内脏器官为上焦, 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内脏器官为中焦, 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脐以下内脏器官为下焦, 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 。
总观三焦, 膈以上的胸部为上焦, 包括心与肺、头面部;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 包括脾、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 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 。 其中肝脏, 按其部位来说, 应划归中焦, 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 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 。 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 。
扩展资料:
《黄帝内经》指出, 老者与壮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气道是否通畅, 血气能否循气道正常运行, 此处的“气道”便是三焦 。
因此, 调理三焦在中医养生中大有可为, 可选择正规气功进行练习 。 比如, 八段锦口诀“双手托天理三焦”, 主张通过特定的姿势拉伸三焦, 使气血正常运行, 以达到延缓衰老, 改善睡眠的作用 。
还可以按摩膻中、中脘、气海以调理上、中、下三焦,配以外关穴通调三焦,佐以足三里补益后天,血海穴调血和血, 从而达到延缓脑老化和骨老化的目的 。 在日常生活中, 应该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 防止七情内伤扰乱人体气机, 影响三焦正常的气化功能 。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中医里的“三焦”是指的哪三处? 中医的“三焦”是中医诊断中的一个概念, 称为“三焦辩证” 。 所谓辩证则是在望、闻、问、切四诊资料基础上, 运用基本理论, 如阴阳五行学说, 脏腑学说等, 对疾病的某一个阶段的病因、病位、性质及正邪关系等进行思维分析, 并得出一个高度的抽象理性概括结论——证候, 称之为“辩证” 。 三焦辨证则是对外感温热邪气侵袭人体, 三焦所属脏腑病理的概括一种辨证方法 。 其意义是:不仅把外感温热性疾病分为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等三个不同证候, 而且可区分为三个阶段病程, 确定病位和认识其传变规律 。 上焦证, 表热症状, 微恶风寒, 身热自汗, 口渴;或火热伤阴, 不渴而咳, 午后热甚;邪陷心包症状, 舌謇肢厥, 神昏谵语 。 脉数或两寸独大 。 是温邪自口鼻而入, 病在肺卫的表现 。 正邪交争于表, 则有风热表证;温热内舍于肺, 肺气化不利, 故多兼肺系症状;火热伤阴, 或可见于午后热甚, 温邪在上焦卫分, 故脉浮, 两寸独大 。 若上焦温热之邪径直入心包, 则使心阳气内阻, 而肢厥;热扰神明, 则神昏谵语 。 中焦病证, 主要以脾胃病证为主 。 可分为阳明燥热证和太阴湿热证两种证型 。 阳明燥热证:面红目赤, 呼吸气粗, 腹满便秘, 口燥咽干, 唇裂舌焦, 苔黄焦黑, 脉沉涩 。 太阴湿热证:面色淡黄, 头胀身重, 胸闷不饥, 身热不畅, 小便不利, 大便不爽溏泻, 舌苔黄腻, 脉细而濡数 。 脾胃相表里, 同属中焦, 五行为土 。 但胃喜润而恶燥, 属阳, 故病多从阳而燥化, 表现为热盛津亏内燥特点 。 脾喜燥而恶湿, 属阴, 故病多从阴而温化, 表现为阳虚阴盛, 湿热中阻, 气机不畅等特点 。 下焦病证, 全身阴虚内热症状, 主要临床表现为:身热面赤,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 口干舌燥, 神倦耳聋, 脉虚大 。 虚风内动症状:手足蠕动, 或瘈疭, 心中憺憺大动, 神倦, 脉虚, 舌绛苔少, 甚或时时欲脱 。 温病后期, 邪入下焦, 重在伤肝肾之阴 。 温邪伤津, 真阴亏损, 虚火内热, 故有一派阴虚内热之症 。 水亏火旺, 筋脉失于濡润, 故虚风内动, 变生诸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