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药物有哪些,新型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二 )


新的抗血小板药氯吡格雷的其抗血小板活性是噻氯匹啶的6倍 , 耐受性良好 , 血液学副作用少于噻氯匹啶 。 近期发表的CURE试验显示 ,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ACS的疗效明显优于阿司匹林常规治疗 , 氯吡格雷组联合终点(死亡、心梗或脑卒中)的相对风险减少20%(9.28%对11.4% , p<0.001) 。 CURE-PCI试验评价了氯吡格雷对PTCA转归的影响 。
动脉粥样硬化有哪些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是指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的简称 。 可使血液的粘稠度下降 , 能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功能及减少凝血酶的形成和释放 , 进而减少血栓形成 。 抗血小板药物 , 也是抗凝治疗的一种 。 阿司匹林、潘生丁、低分子右旋糖酐、西洛他唑以及某些中药如丹参、川芎、毛冬青等 , 都具有抗血小板的作用 。 此类药物主要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 一般不用于急性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 形成的治疗 。 但急性期的治疗完成后 , 常用来作为以后的维持治疗 。 这类药物的出血的副作用很少 , 可长期使用 。 既可以单独使用 , 也可以互相配伍联合应用 , 以增加其抗凝效果 。 只需间断监测 , 不需频繁的化验检查 。 一般只需监测出血时间和血小板计数就可以了 。 有条件时 , 还可以进行血小板粘附试验和聚集试验 , 即血液流变学检查 。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哪些 , 其作用机理是什么? 内容来自用户:zwq_ucan5413
升血小板的药物:
商品名:特比澳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
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 , TPO)是刺激巨核细胞生长及分化的内源性细胞因子 , 对巨核细胞生成的各阶段均有刺激作用 , 包括前体细胞的增殖和多倍体巨核细胞的发育及成熟 , 从而升高血小板数目 。
规格:7500U/1ml或15000U/1ml
适应症:
适用于治疗实体瘤化疗后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 , 血小板低于50×109/L且临床认为有必要升高血小板治疗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辅助治疗 , 血小板低于20×109/L且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未接受脾切除治疗的患者
用法与用量
恶性实体肿瘤化疗时 , 预计药物剂量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及诱发出血且需要升高小板时 , 可于给药结束后6~24小时皮下注射本品 , 剂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300U , 每日一次 , 连续应用14天;用药过程中待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00×109/L以上 , 或血小板计数绝对值升高≥50×109/L时即应停用 。 当化疗中伴发白细胞严重减少或出现贫血时 , 本品可分别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或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合并使用 。
不良反应:偶有发热、肌肉酸痛、头晕等 , 一般不需处理 , 多可自行成恢复 。
注意事项
1.本品过量应用或常规应用于特异体质者可造成血小板过度升高 , 必须在三甲医院并在有经验的临床医师指导下使用;使用方法:成人及儿童为静脉给药(
抗血小板聚集药有哪些 临床上升高血小板的药物有西药和中药两大类 。 西药中最常用的是糖皮质激素类 , 如醋酸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 这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抗血小板相关抗体的产生 , 减少抗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血小板的结合 , 减少脾脏对血小板的破坏 , 从而提高外周血中血小板的数量 。 还有一类是促血小板生成素 , 这类药物可以促进骨髓中巨核细胞的增殖分裂 , 形成更多的血小板并释放至外周血中 , 从而提高血小板的数量 。 中药里常用的有升血小板胶囊、复方皂矾丸等 , 这类药物也可以有效的升高外周血中血小板的数量 。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 , 所有的升血小板药物最好要听从血液科医生的意见 , 这样才能够正确的使用 , 保证安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