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句式有哪些,戊午上高宗封事特殊句式( 七 )



[2].“以+宾语”结构

五亩之宅 , 树之以桑 。 《寡人之于国也》

4.被动句
[1]、用“为……所”表被动

今不速往 , 恐为操所先 。 (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 , 为天下笑者 。 ”(……被天下人嘲笑)

[3]、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 , 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 , 能不怨恨吗?)

[4]、用“见”表被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庄子·秋水》)

[5]、用“于”表被动

则今之高爵显位 , 一旦抵罪 , 或脱身以逃 , 不能容于远近 。 (张溥《五人墓碑记》)

[6].动词本身表被动 。 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 , 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 例如: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 ……(《孟子·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

5.固定句式

[1]与“所”以有关的固定格式

所字经常用于动词之前 , 组成“所……”字词组 , 也叫作“所“字结构 , 具有名词性 , 如:“所吃”即“吃的” 。 在文言中经常用在“有”“无”之后 , 形成“……有所……”、“……无所……”的形式 ,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的人、的事、的东西)……”“……没有什么(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意思 。 例:

吾入关 , 秋毫不敢有所近——我进入关中以后 , 一点点东西也不敢有所贪图

[2]. 与“以”字有关原固定格式 。

“有以……”译为“有什么可拿来的” 。 “无以……”译为“没有什么可拿来的” 。 如:

项王未有以应 。 《鸿门宴》 ——项王没有什么话可回答 。

[3]与“何”字有关的固定格式

文言文中与“何”字有关的固定格式比较多 , 表示特定的语气 , 有时表示疑问 , 有时表示反问 , 有时表示感叹 。

(1).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 。 “奈何 , 若何、如何” , 译为“怎么样”、“怎样” 。 “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怎么样” 。 如:

取吾璧 , 不予我城 , 奈何?——(秦国如果)取走了我们的璧 , 却不给我们城 , 怎么办?

汤问于伊尹曰:“欲取天下 , 若何?”《吕氏春秋》——商汤向伊尹询问:“想要取得天下 , 怎么办?”

以君之力 , 曾不能损山魁父之丘 , 如太行王屋何?——凭借你的力量 , 否定还不能铲平魁父那样的小山 , 能把太行王屋(这样的大山)怎么样?

“如之何”、“奈之何”用作状语时 , 应该当作一个整体来理解 , 用来反问原因 。 “之”字成了一个纯粹的音节助词 。 “如之何”、“奈之何”可译作“怎么”、“为什么” 。 例如:

君臣之义 , 如之何其废之 。 《论语》——君臣之样的道理怎么能废弃他呢?

何如德之衰也!《庄子·人世间》——怎么德行这么衰微!

(2)、表达反问的固定格式 。

反问语气就是一种明知故问的语气 。 这一类的固定格式有:“何(奚)以……为”、“何……为”“何(恶)用……为”、“安以……为”、“曷……为” 。 这是文言文中常常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 这种句式表面上是问句 , 其实是对事情的坚决否定 。 其中“何(奚、恶)”是疑问代词 , “以”、“用”都是动词 , “为”是语气助词 。 一般可译为“还要……做什么呢”、“哪里用得着……呢” 。 例如:

是社稷之臣也 , 何以伐为?《论语》——这是国家的臣子 , 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此外 , 还有:“何……之有”、“何有……”的固定格式 。 “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 。 “之”字是提宾标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