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习俗有哪些( 二 )


扩展资料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 , 由上古时代的吴越部族先民以扒龙舟形式举行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 比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早得多 。 端午习俗甚多 , 内容丰富多彩 , 热闹喜庆 。 这些节俗有都着祈福、消灾等主题 , 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
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 端午节期间通过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展演 , 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 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 , 受端午文化影响的国家分别有韩国、日本、新加坡、越南、美国、德国、英国等等 。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关于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1、吃粽子
粽子 , 又叫“角黍”、"粽籺"、“筒粽” 。 粽子由来已久 , 花样繁多 。 据记载 ,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粽子 , 当时人们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 , 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 , 称“筒粽” 。 晋代 , 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庆食品 。
2、划龙舟
赛龙舟历史悠久 , 已流传两千年以上 , 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 。 “龙舟”一词 , 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 。
3、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 , 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 。 在端午这一天 , 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 , 系线时 , 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 , 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 , 抛到河里 。
4、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在端午节 , 人们用菖蒲艾蓬等浸酒蘸洒于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 , 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 , 以驱毒虫 , 求小儿平安 。 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 , 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 , 以用虎辟邪 。
5、打午时水
端午 , 是五月初五 , “五”(午)是阳性 , 古人认为这一天的午时阳气最盛 , 端午午时驱邪最佳 , 所以端午当天有取“午时水”的说法 , 用来煮饭、烧水、煮汤 , 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 。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1、吃粽子
粽子古称“角黍” , 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 , 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 , 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 , 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
总体上说 , 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 , 而端午节吃粽子 , 古往今来 , 中国各地都一样 。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 , 璀璨纷呈 。 现今各地的粽子 , 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 , 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 。 将粽子加热后再吃 , 既安全卫生 , 又减轻消化负担 。
2、吃“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 。 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高邮的鸭蛋黄、雄黄酒 。 此外浙北端午节还有吃豆腐的习俗 。
3、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区 , 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 。 蛋有鸡蛋、鸭蛋、鹅蛋 。 蛋壳涂上红色 , 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 , 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 , 意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 , 平安无事 。
4、喝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 , 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 。 雄黄是一种矿物质 , 俗称“鸡冠石” , 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 , 并含有汞 , 有毒 。
很多人在端午节饮雄黄酒 , 但由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 , 遇热后可分解为毒性很强的砒霜 , 因此不建议内服;一般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 , 无纯饮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