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到底人品如何( 三 )


这还不算 , 不久后 , 就连于丹之前被人所称道的论语见解也被人质疑 , 对此一些对论语深有研究的学者称:她对论语的许多点评都是有所偏颇的 , 若是粗略品读一番 , 会让人产生某种共鸣 , 但若要是仔细品读 , 你就会发现在她的演讲中得不到任何益处 , 仿佛除了过程中的一些共鸣外 , 什么都没有 。
形象败坏 , 人设彻底崩塌
【于丹到底人品如何】读者的这些发现一下子就将风光无限的国学大师于丹给推上了风口浪尖 , 但这些也并不能成为压死于丹的“最后一根稻草” , 真正让她跌落神坛的 , 还是2009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伦敦事件 。
那时 , 于丹还是国内的国学大师 , 也算拥有不小的人气 , 尽管“国学大师”这个称号被很多人所质疑 , 但这并不影响于丹的发展 。 2009年 , 于丹受邀到伦敦参加活动 , 可就是这次活动让于丹的人设彻底崩塌 。
在活动结束后 , 一篇名为《国学大师于丹伦敦街头撒泼记》的帖子就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 文中内容字字诛心 , 称于丹在伦敦参加活动期间 , 数次用自己“国学大师”的名头撒泼 , 就连酒店房间就因一点小细节不满意而更换了至少三次 。
这篇帖子在国内引起了一阵舆论之风 , 想不到被誉为国学大师的于丹 , 走出国门后竟是这般模样 , 真是让外国人看笑话 。 老话说得好:“要看一个人如何 , 得看她私底下是什么模样” , 这句话果真不错 , 而正也是为何她被北大学子所抵制的原因 。

从国学大师到被北大学子赶下台 , 曾红极一时的于丹 , 到底怎么了? 人品这东西 , 得盖棺定论 , 甚至有的人盖棺都定不了论 , 君不闻“周公恐惧流言日 , 王莽谦恭未篡时 。 向使当初身便死 , 一生真伪复谁知?”

作为一个学者 , 还是主攻学术方面比较好 , 当学术商业化之后 , 不可避免的催生出一系列残次品 , 如同大学生批量生产一样 。 精品 , 往往注定只能是少数!
于丹为何跌落神坛 , 还遭人如此唾弃? 因为于丹在伦敦三天换三个房间 , 就是高级酒店也满足不了于丹 , 即便提供了酒店最好的房间 , 还是各种挑剔 。
怒斥助理跟翻译 , 在工作期间 , 对助理跟翻译刁难 , 甚至当场发威 , 只是因为助理没有录像跟翻译打断她说话 。
至此 , 于丹彻底地掉下了神坛 , 遭万人唾弃 。 于丹用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高学历并不代表着高人品、高人格 , 人格才是人生中最需要培养的 。 无论学历、学识高低 , 有些原则是一定要坚守的 , 比如说如何做人 , 如何做好一个公众人物 , 不能因自己的发迹而迷失自己本来纯洁无比的本心 。
有人认为于丹的解读《论语》之所以吃香 , 是因为其隐含的整治化需要 。
于丹的心灵鸡汤 , 打着"感恩"、"知足"旗号 , 本质却是让人麻木 , 并抹杀是非 , 它与鸡汤文中常见的"凡事在自己身上找问题"、"活着要感恩"等说法一脉相承 。
如果继续深究 , 则可以与"坏事变好事"这一当下流行的行事风格挂钩 。
2009年4月 , 于丹教授赴英国剑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伦敦的“亚洲之家”演讲 , 结合现代文明现象 , 为中外听众解读东方文化智慧 。
扩展资料:

我们总说:“成也萧何 , 败也萧何 。 ”于丹便逃不过这句话 。 于丹是凭借讲解《百家讲坛》走红的 , 也是因为《百家讲坛》跌落了神坛 。 学界发现于丹讲的《论语》完全是按照个人意愿胡乱猜测 , 甚至歪曲事实 。
有学者联名上书抵制于丹 , 对其地位造成了十分大的冲击 。 在这之后 , 于丹出席某次非常正式的学术活动时 , 因要讨论的学术问题根本不是其擅长的领域而被学生轰下台 。 这导致其名声一落千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