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如何看待生死,佛教经典谈生死( 三 )


第六识怎么熏习?——从功夫开始 。
念佛就是念佛, 一念到佛, 念头的念, 不是嘴巴念 。 脑子里只有佛, 就放下了其他的 。 而不是嘴里阿弥陀佛心里牛肉萝卜 。 那是没用的!功夫没做到根儿上, 即使念了再多, 也白搭, 也没用, 也是虚无 。
简简单单的看破生死, 别用意识去猜了 。 没用的 。 踏踏实实开始实修实证吧!
佛家如何看待生死 佛教认为, 真正的“我”不是这个肉体, 而是“真我(不是灵魂)” 。 这个真我是不生不灭的, 所以也没有生死这么一说 。
佛教如何看待死亡? 1、指生死轮回 。
相对于涅盘而言 。 即凡夫由于有漏或无漏的业因而生死相续, 流转不止 。 《俱舍论》卷三十云︰“如何流转生死?由舍前蕴取后蕴故, 如是义宗前已征遣, 如燎原火虽刹那灭, 而由相续说有流转 。 如是蕴聚, 假说有情, 爱取为缘, 流转生死 。 ”
2、指生死之苦痛, 佛教将之列为四苦或八苦之一 。
或将生相依其形状分成胎、卵、湿、化四生;将死相分成命尽死、外缘死二种 。 亦有将生死分为一期生死与刹那生死 。 前者又称一期生灭, 系指有情宿于母胎的刹那至一生终了而死;后者又言刹那生灭, 指此一生涯的每一刹那, 色心重覆生住灭 。
扩展资料

佛教观点:

1、反对自杀
佛教认为人身难得 。 对修学佛法来说, 人身无八无暇、有十圆满, 是学习佛法最好的善缘条件 。 无论我们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追求世间的幸福生活, 还是修学佛法, 追求出世间的解脱利益, 都要依靠这极为难得的宝贵人身 。
2、众生平等
这十法界的众生, 大家都是平等的 。 也就是说我们人类与佛是平等的, 与菩萨是平等的, 与声闻缘觉也是平等的, 区别只在于觉悟和不觉悟 。 佛是觉悟了的人, 人是没觉悟的佛 。
大家都平等, 我们不只和四圣道平等, 和六凡道中的众生也是平等的, 和畜道里的驴马牛羊苍蝇蚊子是平等的, 和饿鬼与地狱鬼, 也是平等的 。 这是佛教主张的众生平等 。 之所以平等, 是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
【佛如何看待生死,佛教经典谈生死】参考资料来源:

佛教是如何看待生死问题的 自古以来, 生死问题就是人类最为关切的问题, 也是任何一个宗教都必须解答的问题 。 一切宗教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的信仰, 被成千上万的信仰者痴迷地尊奉, 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都包含了对人类最深沉的, 也是最原始的心理隐患——死亡的最终解决的承诺 。 但不同的宗教因其基本教义、教理之不同而对生与死的看法各异, 也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生死观 。 在中国, 儒道释三足鼎立, 而儒者慎言生死, 故生死之事多由佛道包揽 。 佛教的核心就在于能解生死、破生死、任生死, “生死大事”四字足以说尽其存在的意义 。 明代憨山大师在他的《梦游集》中云: 从上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 即佛祖出世, 亦特为开示此事而已, 非于生死外别有佛法, 非于佛法外别有生死 。 所谓迷之则生死始, 悟之则轮回息 。 ” 憨山此说, 可谓总结了整个佛教的根本义谛, 标示生死智慧即“生死即涅盘”的大彻大悟为佛教解脱论的真髓所在 。 一、佛教的生死观简述 1.佛教生死本体论 佛教缘起论认为色心不二, 肉体与精神一体, 二者不可以分割, 没有前后本末之分, 浑然一体, 共同构成宇宙的实相, 生命的本质 。 人的生命是种种物质和精神要素的聚合体, 它没有一个独立的实体(我), 世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的生命在内都是种种因缘和合而生起, 没有单独的“实体”, 皆随因缘聚散生灭, 没有自在的“常往”, 皆受因缘条件变化的制约, 没有自我任意的“主宰”, 故说无我, 亦无灵魂不死 。 作为人类的个体, 佛教认为他又是不真实的存在, 即是“无”的, 这个“无”又称之为“无我”、“非我” 。 而人的肉体存在是五蕴集合而成, 从偏重于构成生命的精神要素来分析“五蕴说”, 即把人的生命分成色、受、想、行、识五大类, 色是物质要素, 受、想、行、识是精神, 它们不能单独生起, 必须相互依赖, 互相结合才有生命的存在及其运动 。 从偏重于物质要素来分析, 有“六大说”, 即人们一期生命乃是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元素所组成, 依借前五大构成物质属性的身体:地为骨肉, 有坚性;水为血液, 有湿性;火为热气, 有暖性;风为呼吸, 有动性;空为空隙, 有无碍性 。 依借识大有种种精神活动 。 色心不二, 五大之外无识大, 识大之外无五大 。 互具互融, 六大无碍, 甚至一大之中互具其他五大 。 人体精神属性的存在必须依赖于人体物质属性的存在而存在, 反之, 人体如果没有精神属性, 就不能成其为生命 。 生命由色心和合而成, 二者互相依存, 互为因果, 互为条件, 并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 。 生命因之随时而改变自己存在的形态, 表现为生生死死, 而生命由色心和合而成的内容则是不能改变的 。 从整个宇宙的主场看, 生命之能是永恒的, 它使具体的生命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 由此构成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 并且反复循环, 生而死, 死而生, 永远流转, 以至无穷 。 故死亡在整个宇宙生命中并不具有最终的性质, 它只是相对于生存显现才具有终极意义 。 由佛教的这种生死本体论衍生出佛教对生死的态度就是“无我”和“无常” 。 如果人类破除了我执, 认识了清净无染、安宁自在、超脱生死、真实永恒的真我(真实的自我、自我的本来面目), 整个生命过程便充满生机, 充满信心, 不再动摇, 不再犹豫 。 正如池田大作说: 它是自发的和能动的, 是不断生成和流动的;这就是生命的实相 。 具体到我们的人生来说, 应该坚决抛弃观念上的僵化和独断 。 正因为现象是“无常”的, 人的主体性和自由生命的发扬才是可能的 。 2.佛教生死轮回论 轮回学说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 它是佛教对事物本质、事物变化等的看法, 以及佛教的伦理道德、人生解脱等的观念紧密相关 。 轮回学说起源于佛教之前的印度古老宗教, 最初解决的仅仅是人死后去向的问题 。 佛教创立者吸收了轮回学说的基本理念, 把它改造成了佛教的基本教义 。 佛教轮回论认为众生由于恩爱执著、迷惑造业的影响, 而在三界六道之中流转生死, 受诸苦恼不能解脱 。 犹如车轮旋转, 循环不已, 故名轮回 。 所以, 解脱轮回之苦, 也就成为人生的一件重要大事, 更是救护众生的指导方针了 。 轮回的主体就是神识, 可以相比中国人所说的灵魂 (但不同于灵魂), 有情之心识灵妙不可思议, 所以叫神识 。 《宝积经》说: 譬如风吹动诸树木, 发起山壁水涯, 触已作声 。 以冷热因缘所生, 是故能受, 然彼风体不可得见 。 ……此神识界亦复如是, 不可以色得见, 亦不至色体, 但以所入行作体现色 。 《增一阿含经》卷七说:“吾是神识也, 吾是形体之具也 。 ” 《药师经》说:“彼自身卧在本处, 具琰魔使, ”引其神识至于琰魔法王之前 。 《楞严经》卷八说: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解脱轮回之后, 神识就被净化了 。 所以, 佛教不主张“灵魂永恒不灭”, 而主张生命全体的缘起缘灭, 相似相续, 不常不断, 无我、无我所, 没有主宰 。 3.佛教生死涅盘论 阿部正雄所说: “在佛教看来, 不是用生命力来克服死并在将来获得永生;根本的是要从生与死的自相矛盾性中解放出来, 并悟到脱离生死轮 。 因为这种悟完全是存在性的, 它只能在人们的此地此时发生 。 在这种存在性的悟中, 涅盘不是脱离轮回的东西 。 在此地此刻, 轮回本身就是涅盘, 涅盘本身就是轮回 。 ” 佛教认为, 涅盘实质上是众生息灭烦恼后(无我)所证得的精神境界, 它和佛、佛性、实际、真如、法界、法性、空、道、法身、实相、自性、圆成实性、如来藏等是异名而一体的 。 从哲学的角度申论之, 这一体可以三个角度而言 。 一从修行实践论来说, 它是精神解脱的最高境界, 是生命摆脱了一切物质性和精神性的束缚而获的大自由、大喜乐, 故名为涅盘、佛 。 二从本体论而论, 它是诸法的本体、实相、理体、法性 。 诸法实相就是真实存在本身, 就是本真存在的无遮蔽状态 。 一方面它是真空, “自性常清净”, “本来无一物”, 故为绝对的空;另一方面其性又具足一切功德, 自性含万法,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故为绝对的有 。 故名为真空妙有、真如、实相、法界、圆成实性 。 众生去除无明遮蔽后, 即可证悟到这一宇;宙人生的实相存在, 生命由此自然处于真实、无蔽和展开的状态, 达到光明的境地, 自然处于悲智双修的运作状态, 自觉觉他, 上求下化 。 二、佛教解脱生死的方法 道元禅师说:“断念生死者, 佛家一大事之因缘也!” 若生死中有佛, 便能无生死 。 若知生死即涅盘之理, 便能无可厌生死, 亦能无可愿涅盘, 自是超脱生死 。 故唯探究一大事之因缘也 。 众生在苦海中漂泊, 生生死死, 死死生生, 找不到永恒安乐的归宿 。 为此, 佛也一再提醒我们:若想实现圆满的生命, 必须解脱生死 。 那么, 我们如何解脱生死呢? 1.断惑证真 佛书中说:“众生迷而不觉以至轮回生死 。 ”因此要断惑证真, 觉悟生死同于涅盘的道理 。 无明既为生死之惑, 那么, 想求解脱生死, 当先断无明为下手工夫, 犹如擒贼必先捣其巢而擒其王 。 然而要怎样来灭除无明、了脱生死?当用般若观照力, 照知无明无自性, 乃是我人真心上的一种虚妄, 本非实体, 因凡夫不觉故被其所迷, 才妄造一切恶业, 妄受生死等苦 。 今既了悟无明虚妄, 当体即空而不被所迷, 则无明无法活动, 此则灭无明也 。 无明一灭则真心显现, 于是对于一切事理都能明白不昧, 自然也就不会迷执我法二相, 而生种种颠倒取著去妄造一切恶业的行为 。 既不造业, 哪还有依业受报的业识呢?没有业识, 自然不会投生入胎的名色 。 既无名色, 则安有六入的构成?六入既无, 谁去接触?没有接触, 怎能领受?领受既无, 便不生贪爱 。 既无贪爱, 怎能妄取?既不妄取, 自无有业 。 既无有业, 谁去投生?既不投生, 哪有老死?所谓前者灭除, 则后者不起, 故曰无明灭则行灭, 乃至生灭则老死灭 。 盖无明为生死根本, 所以一灭了它——无明, 其余十一支则不断而自灭了 。 念佛就是一种能断无明, 了脱生死的一种胜妙法门 。 所谓贪嗔痴三者谓之根本无明, 能够一心念佛, 万缘放下, 则不起贪心;一心念佛, 慈心发现, 则不起嗔心;一心念佛, 正念昭彰, 则不起痴心, 故念佛能破无明烦恼就是这种道理 。 2.观照无常 在生死轮回中, 我们有无限的痛苦和迷惘, 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忽视无常的真相 。 我们渴望一切都恒常不变, 认为恒常可以提供安全 。 这种以假当真的错误资讯, 构建出生命脆弱的基础 。 尽管再多的真理不断逼近, 为了维持我们的伪装, 我们还是宁愿不可救药地继续浮夸下去 。 为了震撼天真、懒惰、自满的人, 佛陀向世人示现灭度, 告诉我们死亡是生命无可避免的事实, 以此唤醒我们了悟无常 。 为什么一切皆无常?因为万事万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外部条件, 缘聚而生, 缘散而灭, 一切都是因缘的集合, 一切都相互依赖, 一切都在变迁, 没有常住的事物 。 所以, 变易、无常是天地间永不动摇的真理 。 这就是佛所说的“空” 。 当我们认真观察自己和周遭的事物时, 就会发现, 从前我们认为是如此坚固、稳定和持久的东西, 只不过是梦幻泡影而已 。 即所谓“未曾有一法, 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 无不是空者” 。 当我们进一步观照一切事物“空”的本质, 我们绝不会感到失落和痛苦, 相反, 它会唤醒我们的慈悲心, 使我们对于一切事物和众生越来越乐意布施, 我们再也不必保护和伪装自己了 。 因此, 让我们在生活中, 放下执著, 回到真理!这才是为死亡而准备的真正妙方 。 3、修行渐次 佛教的四谛、十二因缘和六度, 就是三种解脱生死的主要方法 。 四谛是一种“依苦寻因, 慕灭修道”的解脱法, 十二因缘是一种“推因知果, 观果断因”的解脱法, 而六度则是一种“自利利他, 摄末归本”的解脱法 。 这在佛法中称之为“三乘佛法”, 即声闻乘的四谛法, 缘觉乘的十二因缘法, 菩萨乘的六度四摄法 。 除了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的基本解脱法之外, 还有许许多多解脱生死的方法, 比如汉传佛教的八大宗派, 特别是净土宗、禅宗、密宗和天台宗等, 都是能够从根本的“我执”上下手, 断除生死的束缚, 从而得到生死的真正解脱, 使生命呈现完全自由开放的状态 。 尽管在整个佛法中的解脱生死之方, 有着各个宗派的差别, 修行的方法次第各有特色, 但有一个共同的核心问题, 那就是破除“我执”才能真正彻底地解脱生死之苦 。 简而言之, 只要把这颗生灭的妄心降伏了, 一切杂念执著、是非人我全都破除之后, 生死之苦被彻底征服, 生命出现崭新的景象, 内心中只有光明和宁静 。 正如佛陀说:“寂灭乃人生之至乐!”这是解脱道上的终极境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