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如何看待生死,佛教经典谈生死( 二 )


在六识之外, 有第七识末那识, 还有一个名字, 叫俱生我执 。 用比较粗浅的解释, 就是前六识运转的规则 。 眼睛像摄像头, 耳朵像麦克风, 身体像键盘, 鼻子像探测器, 舌头像扫描仪, 大脑像CPU 。 这些凑一起就是一台电脑么?显然不是 。 得有运算规则——驱动程序、程序语言、系统平台、应用程序 。 而决定这些器官如何发挥他的功能的全部源代码, 就在第七识里 。 也就是六根六识的运算法则 。 菩萨和凡夫不一样 。 是因为第七识不一样 。 进而信息处理方法不一样, 处理结果不一样, 反馈程序不一样 。 所以一个叫觉 。 一个叫无明 。
那么, 只有建立了不二的智慧, 才能看破生死 。 而不二的智慧, 建立在第七识里 。 也就是说, 通过第七识的俱生我执的改变, 放下了与生俱来的执着, 才具有不二的智慧, 我们在处理各种信息的时候才带有不二的智慧, 这就是所谓的菩萨 。 就是心经里说的, 行深般若波罗蜜, 然后无苦集灭道,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究竟涅槃 。 所以我们看心经总去关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而忽略了全篇的核心——行深般若 。 我们总关注观自在菩萨运算出了啥结果, 而从来不在乎人家是怎么算出来的 。
第七识俱生我执, 彻底放下执着之后, 转为平等性智 。 电脑硬件没变, 算法改变 。 就是那台机器, 装Win7和装Win10 。 所看到的结果不一样 。 界面就是一张皮, 真正的差距在内核、在算法 。 第七识带着贪嗔痴, 只能运算出贪嗔痴的凡夫知见;放下贪嗔痴, 就运算出菩萨一切平等的知见 。 所以菩萨怎么看怎么和一般人不大一样 。 就是这个道理 。
四、智慧在哪儿?——智慧在禅定里 。
第七识放下贪嗔痴转成平等性智, 这就叫智慧成就 。 而智慧依赖于禅定而存在 。 换言之 。 第七识作为运算规则, 我们要修改他 。 就要不断地慢慢地注入新的规则 。 所以有句话, 七六因中转, 五八果上圆 。 第七识和第六意识的转变, 导致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和阿赖耶识的圆满 。
这就少不得谈到一个词儿——熏习 。 这个词的出现频率特别高, 但凡混过两年佛圈的二手佛油子, 张嘴闭嘴都会说些个相续啊、流转啊、熏习啊这些个其实自己也不懂啥意思的话 。
打个特简单的比方——茉莉花茶 。 为啥茶叶能泡出茉莉花味儿?因为一种用茉莉花在熏, 让茉莉花的香气附着在茶叶上然后浸润到茶叶里面, 再泡出来茶都带着花香 。
其实对于修行原理也一样 。 要建立一条没有贪嗔痴的规则, 就要开始不断用没有贪嗔痴的意识去熏染 。 当没有贪嗔痴的清净意识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慢慢地成了片, 我们就具有不再贪嗔痴而起心动念的习惯 。
我以前只吃米饭不吃面条, 怎么改?一周吃一顿面条, 然后一周吃一天, 然后吃两天, 就这么逐步替换, 到最后一周只吃面条不吃米饭 。 这就是七六因中转 。
我们用干净的、不带有贪嗔痴的净念就是第六意识去熏第七识, 让运算规则开始习惯于不再贪嗔痴地起心动念 。 这就是成佛的过程 。
那第六识的净念怎么来?念佛, 参禅, 打坐 。 无论做什么功夫, 在功夫里, 我们制心一处, 全部的意识都拴在功夫上 。 就没有了贪嗔痴 。 就这么长此以往, 一个一个净念连续下去 。 久而久之, 我们就有了新的运算方式 。 也就是菩萨知见 。 就是觉 。
综上,
生死怎么看破?——用智慧看破 。
智慧在哪儿?——智慧在禅定里 。
禅定是啥?
——第七识新的运算习惯的建立 。
第七识怎么转?
——从第六识的熏习开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