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刺槐介绍 形态特征

【【特征】刺槐介绍 形态特征】
刺槐介绍刺槐 , 又叫洋槐 。 拉丁文名:Robinia pseudoacacia L.豆科、刺槐属落叶乔木 , 树皮灰褐色至黑褐色 , 浅裂至深纵裂 , 稀光滑 。 原生于北美洲 , 现被广泛引种到亚洲、欧洲等地 。 刺槐树皮厚 , 暗色 , 纹裂多;树叶根部有一对1~2mm长的刺;花为白色 , 有香味 , 穗状花序;果实为荚果 , 每个果荚中有4~10粒种子 。 刺槐木材坚硬 , 耐腐蚀 , 燃烧缓慢 , 热值高 。 刺槐花可食用 。 刺槐花产的蜂蜜很甜 , 蜂蜜产量也高 。 栽培变种有泓森槐、红花刺槐、金叶刺槐等 。 在所有刺槐树当中泓森槐生长最快 , 被称为刺槐树之王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 , 高10~25米;树皮灰褐色至黑褐色 , 浅裂至深纵裂 , 稀光滑 。 小枝灰褐色 , 幼时有棱脊 , 微被毛 , 后无毛;具托叶刺 , 长达2厘米;冬芽小 , 被毛 。 羽状复叶长10~25(~40)厘米;叶轴上面具沟槽;小叶2~12对 , 常对生 , 椭圆形、长椭圆形或卵形 , 长2~5厘米 , 宽1.5~2.2厘米 , 先端圆 , 微凹 , 具小尖头 , 基部圆至阔楔形 , 全缘 , 上面绿色 , 下面灰绿色 , 幼时被短柔毛 , 后变无毛;小叶柄长1~3毫米;小托叶针芒状 。
总状花序花序腋生 , 长10~20厘米 , 下垂 , 花多数 , 芳香;苞片早落;花梗长7~8毫米;花萼斜钟状 , 长7~9毫米 , 萼齿5 , 三角形至卵状三角形 , 密被柔毛;花冠白色 , 各瓣均具瓣柄 , 旗瓣近圆形 , 长16毫米 , 宽约19毫米 , 先端凹缺 , 基部圆 , 反折 , 内有黄斑 , 翼瓣斜倒卵形 , 与旗瓣几等长 , 长约16毫米 , 基部一侧具圆耳 , 龙骨瓣镰状 , 三角形 , 与翼瓣等长或稍短 , 前缘合生 , 先端钝尖;雄蕊二体 , 对旗瓣的1枚分离;子房线形 , 长约1.2厘米 , 无毛 , 柄长2~3毫米 , 花柱钻形 , 长约8毫米 , 上弯 , 顶端具毛 , 柱头顶生 。
荚果褐色 , 或具红褐色斑纹 , 线状长圆形 , 长5~12厘米 , 宽1~1.3 (~1.7)厘米 , 扁平 , 先端上弯 , 具尖头 , 果颈短 , 沿腹缝线具狭翅;花萼宿存 , 有种子2~15粒;种子褐色至黑褐色 , 微具光泽 , 有时具斑纹 , 近肾形 , 长5~6毫米 , 宽约3毫米 , 种脐圆形 , 偏于一端 。 花期4~6月 , 果期8~9月 。
生长习性及分布温带树种 。 在年平均气温8℃~l4℃、年降雨量500~900mm的地方生长良好;特别是空气湿度较大的沿海地区 , 其生长快 , 干形通直圆满 。 抗风性差 , 在冲风口栽植的刺槐易出现风折、风倒、倾斜或偏冠的现象 。
对水分条件很敏感 , 在地下水位过高、水分过多的地方生长缓慢 , 易诱发病害 , 造成植株烂根、枯梢甚至死亡 。 有一定的抗旱能力 。 喜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湿润的壤土、沙质壤土、沙土或黏壤土 , 在中性土、酸性土、含盐量在0.3{bf}以下的盐碱性土上都可以正常生长 , 在积水、通气不良的黏土上生长不良 , 甚至死亡 。 喜光 , 不耐庇荫 。 萌芽力和根蘖性都很强 。
原产美国 。 北纬23°~46°、东经86°~124°都有栽培 。 17世纪传入欧洲及非洲 。 中国于18世纪末从欧洲引入青岛栽培 , 现中国各地广泛栽植 。 在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多集中连片栽植 , 生长旺盛 。 在华北平原 , 垂直分布在400~1200m之间 。 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区)均有栽培 。
刺槐栽培技术一、粗根段育苗
1、 种植催芽
将粗度在0.5厘米以上的粗根 , 截成10厘米长的根段 , 剪根时要把根段大小头(上下端)分清并剪出标记 。 挖催芽池 , 池宽1.2米 , 深15厘米 , 长度根据种根数量而定 。 将种根段大头向上 , 斜45°排放在池内 , 一层种根撒一层沙土 。 排完种根后 , 每米长浇40斤水 , 然后在表面覆23厘米厚沙土 。 在催芽池上搭拱棚 , 以提高温度和保墒 。 大约10天后 , 当嫩芽长到绿豆大小时 , 开始扦插 。 注意 , 催芽期间要保持棚内地温小于30℃ , 气温小于35℃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