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把脉,中医号脉高人经验


中医是怎么把脉的? 中医中把脉是个艺术 。 望闻问切四门手艺的门道很深 。
把脉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 。 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由于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于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 。
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 。 《内经》中曾有“遍诊法”和“三部诊法”的记载,近代临床很少运用,故不介绍 。 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 。 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 。 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于中焦睥功能之状况 。 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
切脉应在病人安静时进行 。 《素问 。 脉要精胃论》强调,诊脉常平坦 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前臂与其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通顺 。 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 。 对成人切脉,用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搏,以按脉 。 三指的疏密,应按病人的高矮作适当调整 。 小儿寸口脉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 。 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 切脉时常运用三种指力,开始轻用力,触按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触按至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用力触按至筋骨为沉取,名为“按” 。 根据临证的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覆触按,也可分部取一指按压体会 。 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三候,称谓三部九候 。
具体脉象是什么病,这里就不赘述了
中医怎样号脉? 中医把脉属于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的切诊,又称为号脉 。 目前最常用的把脉方法是寸口脉诊,并将寸口分为寸、关、尺三部,以对应相应的脏腑,其中左寸候心,关候肝,尺候肾;右寸候肺,关候脾,尺候肾;左尺以肾水为主,右尺以命门为主 。
患者保持合适体位,医者在安静的环境下通过示、中、环三指运用浮取、中取、沉取三个不同程度的指力细细揣摸按压患者腕部桡动脉,配合医者的呼吸次数观察脉动次数、脉形变化以辅助辨证论治和脏腑病情诊断 。 中医把脉仅是四诊中的一诊,仍需要联合其他诊断方式以明确诊断 。
中医是如何把脉看病的 【把脉的诊法】
诊脉有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张仲景三部诊法等,现在常用的是寸口诊法 。 诊脉部位是手腕内侧,腕后高骨(桡骨茎突)旁,桡动脉搏动处 。 高骨对应的桡动脉搏动部位是关部,关之前为寸部,关之后为尺部 。 寸关尺的称呼,最早见于《内经》,寸口诊法发展于《难经》 。 寸、关、尺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在左手,寸对应心,关对应肝,尺对应肾(肾水) 。 在右手,寸对应肺,关对应脾,尺对应肾(命门) 。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两大思想观念 。 中医看病是望、闻、问、切四诊结合,从整体上来诊治疾病,单用一种诊断方法的思想是不可取的 。 人体的信息不仅仅表现在脉象上,有的还反映在肤表、声音、嗅味上等 。 仅凭脉象是单一的、不全面的,容易产生误差 。 四诊各有各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不能以脉诊取代其他的诊法,而应四诊合参,进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