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行路难知识点归纳( 二 )


公元1076年的中秋 , 皓月当空 , 银辉遍地 , 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 , 已七年未得团聚 。 此刻 , 词人面对一轮明月 , 心潮起伏 , 于是乘酒兴正酣 , 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
参考资料来源:

《水调歌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片把酒颂月,抒写了由幻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下片对月怀人,阐发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全词意境清远,笔调深婉,表现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胸襟.表达出作者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达到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留给后人无尽温暖与美好.

这首诗写中秋月所引起的人生感触,思想感情似乎是表达作者对于人间的分分合合发出感叹,同时也希望人们能够年年平安,早日见到自己想念的人.

旷达乐观的情绪
本词开篇,豪迈的意气,在“把酒问天”中排空直入,似乎潇洒的带走了一些作者的郁愤.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词的上片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 。 开头“明月几时有 , 把酒问青天”两句 , 点明饮酒赏月 。 接下说“不知天上宫阙 , 今夕是何年” , 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夜;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意 。
末了“起舞弄清影 , 何似在人间”两句是说 , 既然天上回不去 , 还不如在人间好 , 这里所谓“人间” , 即指作地方官而言 , 只要奋发有为 , 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 。 这样想通了 , 他仰望明月 , 不禁婆娑起舞 , 表现出积极的乐观的情绪 。

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 。 “千里共婵娟” , 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 。 以美好境界结束全词 , 与上片结尾“起舞弄清影 , 何似在人间”一样 , 是积极乐观的 。 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 , 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
扩展资料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 , 欢饮达旦 , 大醉 。 作此篇 , 兼怀子由 。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 , 自求外放 , 辗转在各地为官 。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 , 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 到密州后 , 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 公元1076年的中秋 , 皓月当空 , 银辉遍地 , 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 , 已七年未得团聚 。 此刻 , 词人面对一轮明月 , 心潮起伏 , 于是乘酒兴正酣 , 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 , 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 , 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 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 , 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 , 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 , 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