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绿化设计中植物风格化的探索与实践( 二 )


在某居住小区中, 其建筑风格与布局均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 。 因此, 在绿化配置设计中, 为配合其中式建筑的风格, 在植物品种选配方面, 我们充分运用了植物的“中国意象”, 选择了芭蕉(雨打芭蕉的写意)、竹子(宁折不弯、有节、虚心的人格比喻)、兰花(清幽不俗的君子象征)等植物 。 当这些植物单独运用或放在西方园林当中时, 它们所产生的氛围可以截然不同 。 然而, 当其与中国建筑、中国园林结合起来时, 这些在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具有特殊意象、文化涵义的植物品种, 便能将特定的中国韵味寓于植物造景中 。 从而既彰显了植物的“风骨”, 又烘托了建筑、景观的中国元素, 使得两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
2植物“动”与“静”的不同属性
植物本身是没有“动”、“静”之分的, 但通过人们的审美情趣以及文化元素的“过滤”后, 不同的植物便能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 如梅、兰、竹等都能给人静谧、深沉、引人静赏的导向;而大王椰、蒲葵等棕榈科植物由于其原产地的气候特征, 则往往代表着热情、奔放、使人兴奋的热带风情 。
在每个小区的功能分区中, 必然会有动、静之分, 这是由使用人群不同强度的活动所决定的 。 不仅是建筑、场地、景观需要考虑“动”与“静”这两种不同的功能定位, 其实植物景观的配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动”与“静”的功能定位作进一步的明确与诠释 。 植物的空间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人们休闲活动的强度和类型进行限制与诱导的作用 。 因此, 通过对植物“动”、“静”属性的认知, 配合场地的需要, 利用植物造景设计不同定位的功能分区, 就能实现“动”与“静”不同空间氛围的营造, 从而使景观设计意图的整体实现更为充分 。
例如在主入口与主要活动区等分区中, 多选用棕榈科植物, 通过疏朗挺拔的形态, 形成开阔通透的活动空间, 更有利于中高强度的休闲活动的展开 。 同时, 由于这些植物的原产地在阳光灿烂、气候炎热的热带地区, 也营造出了热情奔放、开朗活跃的植物空间氛围 。 而在住宅周边等分散绿地以及静坐休息区等位置, 则多选择芭蕉、竹类等植物, 通过细腻柔和的枝叶、形态, 营造半开放半封闭的私密空间, 供人们进行低强度的休闲活动 。 甚至可借由这些植物与自然气候条件所产生的雨声、风声的变化, 来实现人们与自然界更进一步的沟通、交流 。
3结语
通过对植物风格化的认知, 我们可以追寻到其身后的文化传统和价值;通过对植物动静氛围的探索, 使得植物绿化配置能更贴切的反映功能分区的特点;通过对植物象征的运用实践, 使得绿化设计在满足生态性、观赏性的要求之外, 还能上升到文化性的高度 。 从而, 使得植物景观与建筑景观、硬质景观等的联系不仅停留在空间形态、色彩、体量等方面, 更是深入到文化、艺术以及心理感知等层面的契合 。
4参考文献
[1]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 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4.
[3] 周武忠.城市园林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
[4] 王意成, 郭忠仁.景观植物百科[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