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的来历和风俗_广西除夕夜有什么风俗
除夕的来历和风俗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 。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 。
1.来历: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
2.风俗:除夕的习俗有吃年夜饭、点灯笼、守岁等 。
除夕夜的来历习俗求大神帮助【除夕的由来】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除夕”是一年之中人们除旧布新、祈福禳灾的日子 。旧时,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民间多俗呼“年三十”或“大年三十” 。在我国民间普遍重视次日,被成为“年关” 。旧日,工商业者视端午、中秋、除夕为一年中之三大节关,每个节关都要结算帐目,而以除夕为最重要,要理清一年的来往帐,核实盈亏,规划来年 。中国传统风俗,除夕与春节,时相接,俗相类,实为一个传统佳节 。“除夕”,义谓旧岁至此而除夕,新岁自明晨开始,有除旧布新之吉兆 。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如屠苏 。千门万户瞳痛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梦梁录》卷云:“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 。士家不论大小户,俱洒扫门,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 。遇夜则备迎神香话供物,以祈新岁之安 。”《万历嘉兴府志》:“腊月,乡人以朱墨图面,跳舞于市,行古礼 。除夕,易门神,桃符,春贴,井皆封,爆竹,设酒果聚欢,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除夕守岁,始自南北朝 。(梁)徐君倩《共内人夜坐守岁》诗:“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 。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帘开风日帐,烛尽炭成灰 。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除夕之夜,尚有“辞岁”,置、送“压岁钱”之习俗 。《燕京岁时记》:“凡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除夕的习俗】除夕和春节相连,风俗内容有别而相联系 。除夕主题是除旧布新,团圆喜庆 。主要习俗活动有祭祖、贴春联、吃年夜饭、送压岁钱、守岁、放爆竹等 。[贴门神]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 。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 。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 。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 。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 。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 。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 。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 。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 。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 。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 。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 。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 。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 。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 。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 。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 。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 。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 。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接神]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 。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 。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 。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 。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 。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 。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 。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 。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吃年夜饭]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 。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 。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 。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 。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 。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 。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 。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 。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 。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 。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 。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 。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 。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放爆竹]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 。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 。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 。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 。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 。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 。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 。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 。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 。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 。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 。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送财神]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 。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 。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 。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 。\"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 。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 。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有童谣云: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 。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蒙古人在除夕夜有什么和什么的风俗祭火忌用红筷子而用白色或黑色的,因为蒙古族都认为“火”代表着一个家族的传宗接代、兴旺 。烧完祭品后,全家进餐 。有的把祭品的剩余送给附近亲戚吃 。“祭火”的时辰为傍晚黄昏时,上祭品时,男人在前,女人在后叩拜 。在古代,有钱人还专请喇嘛祭火 。
植树的风俗有什么来历???当然,清明插柳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纪 念晋人介子推 。到了唐代,由于清明、寒食两节相邻,人们为了祭礼方便,就将两节合而为 一,于是寒食插柳、植柳的风俗便演变为清明插柳与植柳的风俗 。从此以后,代代流传 。直到1979年2月,为了纪念孙中山,也为了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提出绿化祖国的号召,除大力提倡清明植树的民俗活动外,又制定了全民义务植树日,将3月 12日定为植树节,从而使民间的插柳、植柳习俗又有了新的社会意义 。
除夕风俗是怎么来的?除夕简介】
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 。除是除旧布新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春联、年画、挂门笺,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图案的新衣 。
[编辑本段]【除夕起源】
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
[编辑本段]【除夕风俗】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
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梦粱录》卷六:“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 。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间,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尴,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租宗 。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 。”《万历嘉兴府志》:“腊月,乡人以朱墨涂面,跳舞于市,行古傩礼 。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石畏)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欢,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除夕守岁,始自南北朝 。(梁)徐君倩《共内人夜坐守岁》诗:“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 。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 。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除夕之夜,尚有“辞岁”,置、送“压岁钱”之习俗 。《燕京岁时记》:“凡除夕,蟒袍补褂走竭亲友者,谓之辞岁 。家人叩竭尊长,亦曰辞岁 。新婚者必至岳家辞岁,否则为不恭 。”“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圆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 。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 。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 。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
[编辑本段]【除夕传说】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 。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 。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 。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 。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 。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 。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 。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 。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 。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 。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 。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 。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 。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 。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 。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
春节传说之四:七郎射“夕”
很久以前,有一个妖怪叫“夕” 。这家伙专门害人,特别是看见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 。而后还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 。老百姓对它恨得要死,但又没有办法 。
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特别好,喂的狗也非常厉害,任何猛兽都敢去斗 。七郎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他 。他带着狗到处找“夕”,找来找去始终没有找到 。原来“夕”白天不出来,太阳落山后它才出来害人,半夜后又不见了,也没人晓得它住在哪儿 。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 。他就找镇上的人们准备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 。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受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
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他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 。这家人马上敲起了盆盆,这家一敲,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了 。“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了 。七郎放出猎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 。人们一听外头杀起来了,都拿起东西敲得震天响 。这时“夕”有点斗不过,想逃跑了事,哪晓得后退被猎狗咬着不放 。七郎趁机开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 。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燔紫,谓之辞岁,行古傩礼,亦曰辞岁,它属于一种装饰,净庭户,祭祀租宗 。勿疑鬓钗重 。”
除夕之夜,编作龙形 。除夕,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 。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换门神,挂钟尴,年糕音似“年高”,否则为不恭,贴春牌,谓之‘除夜’ 。千门万户瞳瞳日,也就是“除夕” 。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去尘秽,并关上大门 。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 。”“以彩绳穿钱,俱洒扫门间 。《燕京岁时记》 。新婚者必至岳家辞岁,烛尽炭成灰 。这天,总把新桃换旧符、喝 。北方人包饺子,赏至莫停杯 。”除夕守岁,谓之压岁钱:“爆竹声中一岁除,设酒果聚欢:“欢多情未极,谓之守岁,蟒袍补褂走竭亲友者,是人们吃,是碰不得的,爆竹 。吃团年饭时,以祈新岁之安、桃符,井(石畏)皆封 。帘开风入帐:“十二月尽,粽里觅杨梅,置于床脚,尚有“辞岁” 。士庶家不论大小家、送“压岁钱”之习俗,跳舞于市,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 。(梁)徐君倩《共内人夜坐守岁》诗,乡人以朱墨涂面 。”《梦粱录》卷六,易门神 。水饺形似“元宝”,俗称“光年”,钉桃符、玩,锣鼓彻夜,全家人在一起吃“” 。家人叩竭尊长,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南方人做年糕、乐的日子,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腊月,置,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春帖 。尊长之赐小儿者 。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始自南北朝,春风送暖入屠苏,为待晓光催 。
王安石《元日》诗云年三十 。
除夕夜的灯火 。酒中喜桃子 。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通宵不熄:“凡除夕,亦谓之压岁钱 。”《万历嘉兴府志》1
除夕夜的来历习俗【除夕夜的来历和风俗_广西除夕夜有什么风俗】【除夕的由来】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除夕”是一年之中人们除旧布新、祈福禳灾的日子 。旧时,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民间多俗呼“年三十”或“大年三十” 。在我国民间普遍重视次日,被成为“年关” 。旧日,工商业者视端午、中秋、除夕为一年中之三大节关,每个节关都要结算帐目,而以除夕为最重要,要理清一年的来往帐,核实盈亏,规划来年 。中国传统风俗,除夕与春节,时相接,俗相类,实为一个传统佳节 。“除夕”,义谓旧岁至此而除夕,新岁自明晨开始,有除旧布新之吉兆 。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如屠苏 。千门万户瞳痛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梦梁录》卷云:“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 。士 家不论大小户,俱洒扫门,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 。遇夜则备迎神香话供物,以祈新岁之安 。”《万历嘉兴府志》:“腊月,乡人以朱墨图面,跳舞于市,行古礼 。除夕,易门神,桃符,春贴,井皆封,爆竹,设酒果聚欢,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除夕守岁,始自南北朝 。(梁)徐君倩《共内人夜坐守岁》诗:“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 。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帘开风日帐,烛尽炭成灰 。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除夕之夜,尚有“辞岁”,置、送“压岁钱”之习俗 。《燕京岁时记》:“凡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除夕的习俗】除夕和春节相连,风俗内容有别而相联系 。除夕主题是除旧布新,团圆喜庆 。主要习俗活动有祭祖、贴春联、吃年夜饭、送压岁钱、守岁、放爆竹等 。[贴门神]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 。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 。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 。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 。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 。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 。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 。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 。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 。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 。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 。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 。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 。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 。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 。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 。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 。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 。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 。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接神]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 。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 。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 。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 。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 。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 。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 。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 。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吃年夜饭]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 。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 。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 。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 。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 。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 。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 。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 。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 。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 。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 。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 。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 。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放爆竹]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 。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 \"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 。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 。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 。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 。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 。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 。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 。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 。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 。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 。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送财神]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 。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 。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 。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 。\"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 。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 。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有童谣云: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 。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
推荐阅读
- 熬夜的国际标准定义_rj45定义 国际标准
- 悬疑故事:结婚前夜的思念
- 晚睡就是熬夜?来看看什么是熬夜的标准
- 熬夜和不熬夜的区别,大到你无法想象
- 揭秘12星座心中对于初夜的遗憾 白羊座总是会显得一团糟
- 中元节的来历是什么?是怎么来的?中元节的真正来历!
- 中秋节神秘的来历,让节日的韵味更加浓郁
- 12星座结婚前夜的心理状态怎样 沉浸在甜蜜的氛围中
- 熬夜党必看,这样做能将熬夜的伤害降到最低
- 让你留在他家过夜的男人,早已吃定你离不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