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技术方法_泥鳅的病害防治


泥鳅养殖技术方法_泥鳅的病害防治

文章插图
泥鳅肉味鲜美 , 肉质细嫩 , 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随着野生资源的日趋枯竭和名特优水产品养殖业的发展 , 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 泥鳅以食性杂、饲料来源广泛、病害较少、易于养殖、成本较低 , 越来越受到水产养殖户们的青睐 , 泥鳅养殖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
泥鳅的特性
泥鳅为底层鱼类 , 常在江河、湖泊、池塘、沟渠浅水处的底层穿梭索饵或静止于水底 , 喜中性或稍酸性泥土 , 生长、成熟的最适宜水温为25~27℃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 , 主要摄食动物性饵料(如桡足类等浮游动物、甲壳动物、昆虫幼体、摇蚊幼虫、水蚯蚓) , 也食高等水生植物、藻类、有机碎屑和小杂鱼 , 喜食商品饲料 。
泥鳅的养殖技术
养殖池建造与幼苗放养泥鳅养殖池不宜太大 , 建造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养殖池1个 , 水深保持在50~60厘米 。另需在养殖池的注排水口、侧壁做好防逃设施 , 以防泥鳅外逃 。
鱼种放养前 , 对养殖池进行彻底的消毒并施肥 , 培养浮游饵料生物供鱼种下池后食用 , 放养4~5厘米的幼苗 , 密度为每平方米60尾 。
泥鳅养殖技术方法_泥鳅的病害防治

文章插图
投饲管理泥鳅多在晚间摄食 , 生长旺盛期白天也摄食 , 故应以晚上投饲为主 。且在每个养殖池设饵料台两个 , 驯化泥鳅集中摄食 。
投饵次数以当时情况为准 , 水温在15~20℃时每天1次 , 在25~30℃时每天早晚各1次 , 超过30℃时每天1次 。投饵量一般以投喂的饵料1小时内能吃完为最适量 。泥鳅具有贪食的天性 , 所以在养殖过程中务必警惕过量投饵 , 秋天水温在15℃以下时应停止投饵 。
日常管理首先 , 确定专管人员 。俗话说:“三分养 , 七分管 。”养殖池要有专人负责放养、投饵、施肥和防病管理工作 。其次 , 改善水体环境 。在饲养管理过程中 , 必须认真观察水质 , 及时采取培肥、加水换水和增氧等措施 。再次 , 加强日常管理 , 每天早晨要巡塘 , 并观察鱼类有无浮头等情况 , 如发现死鱼要及时寻找原因 , 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
泥鳅的病害防治
泥鳅养殖技术方法_泥鳅的病害防治

文章插图
细菌病的防治泥鳅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有赤鳍病、水霉病、气泡病、曲骨病、车轮虫病、舌杯虫病等 , 此外还有农药中毒及其他生物敌害 。
尤其以水霉病和赤鳍病为主 , 其症状是鱼鳍或体表部分表皮脱落 , 呈灰白色 , 肌肉腐烂 , 肛门部位发红 , 继而出现血斑 , 并逐渐变成深红色 , 严重时出现鳍条脱落 , 不摄食 , 直至死亡 , 主要流行于夏季 。
防治方法:应避免鱼体受伤 , 苗种放养前应用4%食盐水浸洗消毒 , 或用1%磺胺剂水溶液给泥鳅浸洗15分钟 , 养殖过程中 , 每隔20天用鱼用泼洒剂泼洒1次(浓度为1毫克/升) , 可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
寄生虫病的防治车轮虫病寄生于鱼类的鳃或体表 , 患病鱼摄食量减少 , 离群独游 , 严重时寄生虫密布鱼体 , 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死亡 , 流行于5~8月份 。防治方法:用生石灰清塘 , 发病时 , 用晶体敌百虫以每立方米0.7克的用量全池泼洒 。
捕捞方法
经过8~10个月的饲养 , 泥鳅个体长至13~18厘米时即可捕获上市 , 通常每667平方米产可达1000公斤以上 。捕捞方法:一般采用冲水捕捞和干池捕捉 。
冲水捕捞即在靠近进水口的地方铺上密眼鱼网 , 从进水口放水(因为泥鳅有逆水逃逸的习惯 , 会聚集到进水口处) , 然后适时将先铺设的网具提起捕获泥鳅 。
干池捕捉【泥鳅养殖技术方法_泥鳅的病害防治】当秋季水温降低到15℃以下时 , 泥鳅便逐渐钻入池塘底泥中 , 可排干池水捕捉 。一般先将塘水抽干后在池底挖若干小沟 , 泥鳅会集中到排水沟内 , 从而进行人工捕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