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的栽培技术
文章插图
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 。又名:紫丹参、红根、血参、大红袍等 。丹参以根供药用,含有丹参酮、隐丹参酮、鼠尾草酚、丹参新酮等 。味苦,性微寒 。具有活血调经、祛瘀生新、镇静安神、凉血消痈、消肿止痛等功能 。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产后瘀阻腹痛、关节酸痛、神经衰弱失眠、心悸、痈肿疮毒等症 。近代医学临床证明,丹参有扩张血管与增进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用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动过速等症,有显著的疗效;还用来治疗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变等症,亦有良好的效果 。丹参为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需要量大,目前全国各地都有人工栽培 。主产于四川、河北、安徽、江苏、山东、浙江等省 。
文章插图
形态特征
丹参为多年生草本 。株高30~70厘米 。根肉质,肥厚,有分枝,外皮土红色,内黄白色,长约30厘米左右 。茎方形,被长柔毛 。奇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3~7片,卵圆形,边缘有钝锯齿,两面均被有长柔毛 。轮伞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淡紫或白色,唇形;小坚果4个;椭圆形,成熟时灰黑色 。花期5~7月,果期6~8月 。
【丹参的栽培技术】
文章插图
生长习性
丹参喜气候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在年平均气温17.15℃,平均相对湿度77%的条件下生长发育良好,在气温-5℃时,茎叶受冻害;地下根部能耐寒,可露天越冬,幼苗期遇到高温干旱天气,生长停滞或死亡 。丹参为深根植物,在土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中等肥力的砂质壤土中生长发育良好 。土壤过于肥沃,参根生长不壮实;在水涝、排水不良的低洼地会引起烂根 。土壤酸碱度近中性为好 。过砂或过粘的土壤丹参生长不良 。
丹参植株返青后,3~4月茎叶生长较快,果实成熟后植株枯死,倒苗后重新长出新芽和叶片,进入第二次生长,母株一般生3~5个分株,从4月上旬开始分枝,并陆续抽出花茎,秋季花茎少,只有春季的三分之一,7~8月日照时间长有利根部生长 。
文章插图
繁殖方式
以分根、芦头繁殖为主,亦可种子播种和扦插繁殖 。
1、分根繁殖 。秋季收获丹参时,选择色红、无腐烂、发育充实、直径0.7~1厘米粗左右的根条作种根,用湿沙贮藏至翌春栽种 。亦可选留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在原地不起挖,留作种株,待栽种时随挖随栽 。春栽,于早春2~3月,在整平耙细的栽植地畦面上,按行距33~35厘米、株距23~25厘米挖穴,穴深5~7厘米,穴底施入适量的粪肥或土杂肥作基肥,与底土拌匀 。然后,将径粗0.7~1.0厘米的嫩根,切成5~7厘米长的小段作种根,大头朝上,每穴直立栽入1段,栽后覆盖火土灰,再盖细土厚2厘米左右 。不宜过厚,否则难以出苗;亦不能倒栽,否则不发芽 。每亩需种根50公斤左右 。北方因气温低,可采用地膜覆盖培育种苗的方法 。
2、芦头繁殖 。收挖丹参根时,选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粗根切下供药用,将径粗0.6厘米的细根连同根基上的芦头切下作种栽,按行株距33×23厘米挖穴,与分根方法相同,栽入穴内 。最后覆盖细土厚2~3厘米,稍加压实即可 。
3、种子繁殖 。于3月下旬选阳畦播种 。畦宽1.3米,按行距33厘米横向开沟条播,沟深1厘米,因丹参种子细小,要拌细沙均匀地撒入沟内,益土不宜太厚,以不见种子为度播后覆盖地膜,保温保温,当地温达18~22℃时,半个月左右即可出苗 。出苗后在地膜上打孔放苗,当苗高6厘米时进行间苗,培育至5月下旬即可移栽 。南方宜于6月种子成熟后,随采随播,出苗最高 。亦可于立秋前后播种 。
4、扦插繁殖 。南方于4~5月,北方于7~8月 。先将苗床畦面灌水湿润,然后,剪取生长健壮的茎枝,切成长17~20厘米,将插穗斜插入土中,深为插条的1/2~1/3,随剪随插,不可久置,否则影响成苗率 。插后保持床土湿润,适当遮荫,半个月左右即能生根 。待根长3厘米时,定植于大田 。
以上4种繁殖方法,以采用芦头作繁殖材料,产量最高 。其次是分根繁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