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的防治技术
文章插图
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的大害虫,为鳞翅目夜蛾科铃夜蛾属昆虫的一种,广泛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我国棉区和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受害较重,近年来新疆棉区也时有发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棉铃虫的防治技术吧!
文章插图
危害特征
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 。成虫白天隐藏在叶背等处,黄昏开始活动,取食花蜜,有趋光性,卵散产于棉株上部 。幼虫5~6龄,初龄幼虫取食嫩叶,其后为害蕾、花、铃,多从基部蛀入蕾、铃,在内取食,并能转移为害 。受害幼蕾苞叶张开、脱落,被蛀青铃易受污染而腐烂 。幼虫有转株危害的习性,转移时间多在夜间和清晨,这时施药易接触到虫体,防治效果最好 。
文章插图
发生规律
棉铃虫在黄河流域棉区年发生3~4代,长江流域棉区年发生4~5代,以滞育蛹在土中越冬 。第1代主要在麦田危害,第2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顶尖,第3、4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的蕾、花、铃,造成受害的蕾、花、铃大量脱落,对棉花产量影响很大 。第4、5代幼虫除危害棉花外,有时还会成为玉米、花生、豆类、蔬菜和果树等作物上的主要害虫 。
文章插图
繁殖习性
棉铃虫在华南地区每年发生6代,以蛹在寄主根际附近土中越冬,翌年春季陆续羽化并产卵 。第1代多在番茄、豌豆等作物上为害 。第2代以后在田间有世代重叠现象 。成虫白天栖息在叶背或荫蔽处,黄昏开始活动,吸取植物花蜜作补充营养,飞翔力强,有趋光性,产卵时有强烈的趋嫩性 。卵散产在寄主嫩叶、果柄等处,每雌一般产卵900多粒,最多可达5000余粒 。初孵幼虫当天栖息在叶背不食不动,第2天转移到生长点,但为害还不明显,第3天变为2龄,开始蛀食花朵、嫩枝、嫩蕾、果实,可转株为害,每幼虫可钻蛀3~5个果实 。4龄以后是暴食阶段 。老熟幼虫入土5~15厘米深处作土室化蛹 。
文章插图
防治技术
1、秋耕冬灌:秋耕冬灌可以压低越冬虫口基数,秋季棉铃虫危害重的棉花、玉米、番茄等农田,进行秋耕冬灌和破除田埂,破坏越冬场所,提高越冬死亡率,减少第一代发生量 。
2、人工捉虫:利用棉铃虫成虫喜欢在玉米喇叭口栖息和产卵的习性,每天清晨专人抽打心叶,消灭成虫,减少虫源,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天敌,有利于棉田生态的改善 。
3、加强管理:适当控制后期灌水,控制氮肥用量,防止棉花徒长,可降低棉铃虫危害 。在棉铃虫成虫产卵期使用2%过磷酸钙浸出液叶面喷施,既有叶面施肥的功效,又可降低棉铃虫在棉田的产卵量 。适时打顶整枝,并将枝叶带出田外销毁,可将棉铃虫卵和幼虫消灭,压低棉铃虫在棉田的发生量 。
4、杨枝诱捕:利用棉铃虫成虫对杨树叶挥发物具有趋性和白天在杨枝把内隐藏的特点,在成虫羽化、产卵时,在棉田摆放杨枝把诱蛾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每亩放6~8把,日出前捉蛾捏死 。高压汞灯及频振式杀虫灯诱蛾具有诱杀棉铃虫数量大,对天敌杀伤小的特点,宜在棉铃虫重发区和羽化高峰期使用 。
【棉铃虫的防治技术】5、药剂防治:棉铃虫的防治应以生物性农药或对天敌杀伤小的农药为主,防治二代棉铃虫选用20%灭多威乳油1500倍,三、四代每亩用48%毒死蜱乳油50~60毫升对水50~60千克喷雾,三、四代棉铃虫防治期间棉株高大,产卵分散,喷药应掌握在卵孵化盛期至低龄幼虫期,棉叶正反面、顶尖、花、蕾、铃均匀着药才能保证药效,同时注意交替用药和轮换用药,施药后遇雨要及时补喷 。
推荐阅读
- 马铃薯叶枯病的防治方法
-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 水稻常见病害防治
-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措施
- 小麦的高产种植技术
-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
- 小麦散黑穗病防治措施
- 小麦全蚀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方法及注意事项
- 小麦根腐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