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知识|文言虚词有哪些,文言文的18个虚词( 七 )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师说》)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 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师说》)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
5.表示选择关系 。 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二)副词 。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 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 。 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 (《肴之战》
(三)名词 。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
①《论语》六则 。
2 。 准则,法则 。
①以身作则 。
(四)动词 。 效法 。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
(五)通假 。 同“辄”,总是,常常 。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则是】只当是 。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 (《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 。
17.【者】
(一)助词 。
1.指人、物、事、时、地等 。 “……的”,“……的(人、东西、事情)” 。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 (《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
①近者奉辞伐罪 。 (《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 (《赤壁之战》)
(二)语气词 。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8.【之】
(一)代词 。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 (《触龙说赵太后》)
2.指示代词,这,此 。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 (《季氏将伐颛臾》)
(二)助词 。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 (《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 (《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寡人之于国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