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反应性药疹的特点:①只发生于少数具有过敏体质者, 多数人不发生反应;②病情轻重与药物的药理及毒理作用、剂量无相关性;高敏状态下, 甚至极小剂量的药物亦可导致极严重的药疹;③发病有一定的潜伏期, 初次用药一般约需4~20天后才出现临床表现, 已致敏者如再次用药, 则数分钟至24小时之内即可发生;④临床表现复杂, 皮损可呈多种类型, 但对于某一患者而言常以一种为主;⑤存在交叉过敏及多价过敏现象, 前者指机体被某种药物致敏后, 可能同时对与该种药物化学结构相似或存在共同化学基团的药物产生过敏;后者指个体处于高敏状态时, 可能对某些平常不过敏、与致敏药物化学结构不同的药物也产生过敏;⑥停止使用致敏药物后病情常好转, 糖皮质激素治疗常有效 。
2.非变态反应 能引起非变态反应性药疹的药物相对较少 。 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有药理作用(如烟酸可引起血管扩张、面部潮红, 抗凝药可引起紫癜, 阿司匹林可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引起荨麻疹, 非甾体抗炎药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使白三稀水平升高而引起药疹等)、过量反应(如甲氨蝶呤等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非常接近, 常可引起口腔溃疡、出血性皮损及白细胞减少等)、蓄积作用(如碘化物、溴化物长期使用可引起痤疮样皮损, 砷剂可引起色素沉着等)、个体某些代谢酶缺陷或抑制、光毒性反应等 。
【临床表现】 药疹的临床表现复杂, 不同药物可引起同种类型药疹, 而同一种药物对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也可出现不同的临床类型 。 常见以下类型:
1.固定型药疹(fixed drug eruption) 常由解热镇痛类、磺胺类或巴比妥类等引起 。 皮损多见于口唇、口周、龟头等皮肤-黏膜交界处, 手足背及躯干亦可发生 。 典型皮损为圆形或类圆形、水肿性暗紫红色斑疹, 直径1~4cm, 常为1个, 偶可数个, 境界清楚, 绕以红晕, 严重者红斑上可出现水疱或大疱, 黏膜皱褶处易糜烂渗出;自觉轻度瘙痒 。 一般不伴全身症状, 如继发感染可自觉疼痛 。 停药1周左右红斑可消退并遗留灰黑色色素沉着斑 。 如再次用药, 常于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在原处出现类似皮损, 并向周围扩大, 随着复发次数增加, 皮损数目亦可增多 。
2.荨麻疹型药疹(urticarial drug eruption) 较常见, 多由血清制品、痢特灵、青霉素等引起 。 临床表现与急性荨麻疹相似, 但持续时间较长, 同时可伴有血清病样症状(如发热、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甚至蛋白尿等);若致敏药物排泄缓慢或因不断接触微量致敏原, 则可表现为慢性荨麻疹 。
3.麻疹型或猩红热型药疹(morbilliform drug eruption and scarlaliniform drug eruption) 多由于青霉素(尤其是半合成青霉素)、磺胺类、解热镇痛类、巴比妥类等引起 。 发病多突然, 可伴发热等全身症状, 但较麻疹及猩红热轻微 。 麻疹型药疹表现类似麻疹, 皮损为散在或密集分布、针头至米粒大小的红色斑疹或斑丘疹, 对称分布, 可泛发全身, 以躯干为多, 严重者可伴发小出血点, 多伴明显瘙痒 。 猩红热型药疹初起为小片红斑, 从面颈、上肢、躯干向下发展, 于2~3天内遍布全身并相互融合, 伴面部四肢肿胀, 酷似猩红热的皮损, 尤以皱褶部位及四肢屈侧更为明显 。 本型病程约1~2周, 皮损消退后可伴糠状脱屑;若不及时治疗, 则可向重型药疹发展 。
4.湿疹型药疹(eczematous drug eruption) 患者多首先接触或外用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及奎宁等药物引起接触性皮炎, 使皮肤敏感性增高, 以后又使用了相同或相似药物导致 。 皮损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红斑、丘疹、丘疱疹及水疱, 常融合成片, 泛发全身, 可继发糜烂、渗出、脱屑等;全身症状常较轻 。 病程相对较长 。
推荐阅读
- 健康知识|怎么治腰椎,腰椎4一5节突出需要治疗吗
- 健康知识|狗是怎么得狂犬病的,10种情况不需要打狂犬疫苗
- 健康知识|感冒头疼怎么缓解,感冒了睡醒头疼怎么回事
- 美食知识|怎么腌牛排,牛排用哪些作料腌制
- 美食知识|腹腔镜是怎么做的,腹腔镜做子宫肌瘤效果怎么样
- 美食知识|手帐胶带怎么用,手帐胶带怎么做好看简单
- 美食知识|用户画像怎么做,如何做客户画像
- 美食知识|未转变者箱子怎么做,未转变者箱子合成表
- 美食知识|维e怎么吃,维生素e可以咬破吃吗
- 不分时间段都想睡觉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