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于幽暗而努力光明

作者:黎荔
居于幽暗而努力光明
中国的文化被李泽厚称为“乐感文化”,以区别于西方的“罪感文化”和东邻日本的“耻感文化” 。 如果说,西方的“罪感文化”依靠启发人的良知,并通过忏悔和赎罪来减轻人的内心的犯罪感,是居于幽暗而自己努力 。 那么,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则普遍缺乏对人性中最深的黑暗——罪的认识与反省 。 因为我们是性善论的“乐感文化”,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特征或精神,是一种“即世间又超世间”的“乐感”,更重视现世的快乐,企图通过在人的伦常日用的人生快乐中实现超越,而并不正视罪的存在,也即人的幽暗 。
一代大儒王阳明,也可以说是作为一个芸芸众生中真实存在过的圣人,他的临终遗言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似乎凡世间这一切纷纷扰扰都与己无关,功名利禄都只是过眼云烟,心底里面的那一片光明,足以支撑他穿越一切黑暗,温暖他一路倍加辛苦而艰难的历程 。 他能将一切遭遇用最宽广清明的心情来对待,以一片澄明清莹的心性,体会到与宇宙融合为一体的自由安适,所以,回顾一生,夫复何求,又何必多言!可是,对大多数的人而言,并不能抵达这种生命最后的大圆满与大解脱 。 而且,又何必只言光明,不言幽暗,难道那不也是生的一部分吗?我想那是因为,中国文化从来回避幽暗问题 。
居于幽暗而努力光明
人的内心难道不是一个无限幽暗的存在吗?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难道不都有一些幽暗的形象隐现其中?那些细小的漩涡在微飔中来回躁动,那些夜色中的乌鸦,如一群黑夜的使者,在真空中不断地升腾或起飞,挥之不去 。 记得当年读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那本书打开了我一生的窄门,深渊一样的吸引,使我惊悚于人性的幽暗与诡谲,神秘与辽阔,诱我开始深入和接近文学世界也即人性世界的根基 。
【居于幽暗而努力光明】弘一法师离世之前,写下“悲欣交集”,四个字无意透露出来他满腔的人性风景,悲伤和欣喜,都来自那深不可测之处,时光的阴影之处,它们交织在一起 。 人性的本质,既有真善美,又有贪嗔痴 。 这一生不过是,努力萃取出夜晚的幽暗,继而渲染昼夜之间的淡淡灰雾,在洗去夜色迷离之后,不断朝向永恒光明的那一边 。 懂得了这幽暗复杂的人性,才能变得更加通透,豁达,慈悲,深邃 。
居于幽暗而努力光明
人生很多时候是需要逆向思维的,我们要从短暂去理解长久,从幽暗去理解明亮,从邪恶去理解善良,从灾难去理解幸福 。 这是因为,经验领域的对立,并非是绝对的,它们含有两相比较、量和程度的可变性、有可能调解和相互转换等异质成分 。 什么叫生命?就是在行行复行行的每天跋涉中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情,这就是生命,只要我们还活着,关于我们生命的问题,不是都还像树叶挡住我们的视线一样悬而未决吗?在一个距离之外,树木看上去成为风景,但模糊不清,阴影重重,谜一般地缠绕在一起 。 理想的阴影下,才暗藏生活的本质 。 无所谓光明与幽暗,但求直面真实 。 人的存在不仅是活着,更珍贵的是有超越的可能性,这才最大也是最终的价值 。
居于幽暗而努力,不断朝向永恒光明的那一方 。
居于幽暗而努力光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