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怎么减肚子上的肉,如果减去肚子上的赘肉( 三 )



以瘦为美的年代 , 减肥已成流行风潮 。 西医以科学代言人的身份 , 活跃在减肥产业中 。 我们就看看 , 西医是如何“科学”地减肥的 。

翻开中国西医权威著作《实用内科学》 , 营养性疾病之肥胖症 。
一、为什么正常人体重保持稳定?精密的神经内分泌调节 。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与生活方式、摄食行为、嗜好、胰岛素敏感性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 多基因遗传因素 , 其中瘦素(脂肪抑制素)5%绝对缺乏;95%抵抗、受体及受体后异常 。
2、神经因素 , 下丘脑中两对神经核饱中枢(VMH)与饥中枢(LHA)病变;及葡萄糖、游离脂肪酸、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胰岛素等因子调控异常 。
3、精神因素 , 引起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能神经、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双向调控及调控胰高糖素、胰岛素异常 。
4、高胰岛素血症 , 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合成中性脂肪、抑制细胞内脂肪动用 。
5、多因素影响褐色脂肪组织异常低下 , 造成体内热量总调节失衡 。 但对此研究不多 。
6、激素因素 , 如肠抑胃肽过多、性腺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 。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体征及体重即可诊断 。
依据人体标准体重表计算 , 皮肤皱褶卡钳测量、X线片估计皮下脂肪厚度 , 根据体重指数计算 。
根据病史、体征、实验室资料鉴别单纯性抑或继发性 。
鉴别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垂体瘤、外空蝶鞍综合征、多囊卵巢、无睾或类无睾症、水钠潴留性肥胖症、糖尿病(胰岛素分泌过多)、冠心病、动脉硬化、痛风、胆石症等 。
四、防治
控制饮食、加强运动、药物辅助治疗 。
药物有食欲抑制剂(中枢性、肽类激素、短链有机酸)、消化吸收阻滞剂(糖类、脂类)、脂肪合成阻滞剂、胰岛素分泌抑制剂、代谢刺激剂、脂肪细胞增值抑制剂 。
具体药物有芬氟拉明、西布曲明兴奋饱中枢;奥利司他抑制胰脂肪酶;甲状腺片刺激代谢;二甲双胍轻度的降脂作用 。 有药物剂量、服用方法 , 有轻微及非常严重副作用的提示 , 但没有针对症状选择何种药物的指导意见 。
药品的副作用大致有 , 心悸、房颤、心绞痛、失眠、血压增高、出汗、乏力疲软、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 。

西医一贯标榜 , 西医的药品、治疗方法都是严格遵循双盲试验 , 是符合科学的 。 这个科学的定义就是形式逻辑加可重复验证 , 我们假定这个科学的定义是唯一正确的定义 。 那么 , 我们就分析一下 , 它是如何讲的逻辑 , 又如何验证的 。
1、根据体征及体重即可诊断 , 诊断的是什么?不过就是患者胖否 , 至于生命科学明明白白讲的发病机制 , 它是不管不问的 。
2、查不出其他症状的叫单纯性 , 查出其他症状的叫继发 。 到底是这些症状引起肥胖 , 还是肥胖引起某些症状 , 统统不管不问 。
3、在不问病因的前提下 , 想当然地选择一个阻止脂肪的来路方法或一个增加脂肪去路的方法 。 服药期间可以减少脂肪 , 病因不除停药后就还得反弹 , 请问这药要服用到何年何月?
4、如果服用的药物是针对病因的 ,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副作用?这些副作用不正说明 , 疾病不是这个病因引起的 , 而是错误地被认定为病因的么?
5、这些副作用势必带来对肌体其他调节的损害 , 可有准确的估计预测?损害的程度是否比减肥带来的“健康”更有价值?
6、既然正常人体重保持稳定靠得是精密的神经内分泌调节 , 为什么不把药品研发定位在恢复正常的神经与内分泌调节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