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知识|李清照是谁,南词李清照( 三 )


清照为什么被人戏称为李三瘦?
第一瘦:“知否 , 知否 , 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第二瘦:“莫道不消魂 , 帘卷西风 , 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第三瘦:“新来瘦 , 非干病酒 , 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是谁? 寻寻觅觅 , 冷冷清清 , 凄凄惨惨戚戚 。 乍暖还寒时候 , 最难将息 。 三杯两盏淡酒 , 怎敌他 , 晚来风急 。 雁过也 , 正伤心 , 却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 , 憔悴损 ,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 到黄昏、点点滴滴 。 这次第 , 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的特色 , 可以称做“切实真挚 , 痴情感人” 。 我国有不少文学流派非常重视创作和鉴赏中的情感因素 , 竟陵派创始人之一的谭元春还说过“不痴不可为情”(《唐诗归》卷一引语》)的话 , 这首词就是处处表现作者的痴情 。 你看 , 想当初 , 作者看到天上的“雁字”(李清照《一剪梅》词:“雁字回时 , 月满西楼”) , 曾勾起她对丈夫的相思之情;到了中年 , 家门罹难 , 屏居乡里时 , 又产生了“征鸿过尽 , 万千心事难寄”(李清照《念奴娇》词)的惆怅之情;如今看到过雁这一“旧时相识”时 , 便愈加伤情 。 在一群人人常见的飞禽身上 , 既寄托着纯真的夫妻之爱 , 又有着深沉的家国之思 , 凡此种种无处不渗透着作者的深情 。 这种深情还表现在作者对“黄花”形象的不同刻画上 。 早年她以“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词)的“黄花”象征自己的美好年华 , 而今“满地黄花堆积” , 标志着自身的衰老和理想的破灭 。 此处正是从反面翻足其意 , 即用晓风暮雨对“黄花”的无情摧残 , 反衬“黄花”的痴情 。 不是吗?都已经凋谢“满地”、“憔悴”不堪了 , 还在忖度“有谁堪摘”?可以说“满地黄花堆积 , 憔悴损”以下三句 , 是十足的痴情的流露 。 惟其痴情 , 才格外动人 。
在拙稿《关于易安札记二则》中 , 曾谈到李清照擅于将与自己身世有某种契合的他人诗词摄入己作 。 她尤其熟悉唐代韩偓的诗 , 其词曾反复取意于韩诗(《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4辑) 。 这首《声声慢》与韩诗亦有一定瓜葛 。 韩诗中有“凄凄侧侧又微嚬 , 欲话羁愁忆故人 。 薄酒旋醒寒彻寒 , 好花虚谢雨藏春”④等句 , 这四句与《声声慢》除了在时令上有春秋之别外 , 其他如凄恻的寒气、嚬蹙的眉头 , 对“故人”的怀念 , 以及难以御寒的“薄酒”和败谢的“好花”等 , 均为《声声慢》一词所?括 。 还有“乍暖还寒”句 , 与张先《青门引》的“乍暖还轻寒”等句 , 亦有某种渊源关系 。 这里要指出的是 , 李词中虽然借取了韩诗和张词的某些意象乃至成句 , 但前者向着通俗化、白描化和个性化的方向跨进了一大步 , 正同她的“三杯两盏淡酒” , 为辛弃疾化用为“有时三盏两盏淡酒醉蒙鸿”(辛弃疾《水调歌头》词)时的情形相仿佛 , 是文学自身的有益的承桃和嬗递 。
在评论这首词使用叠字的特点时 , 有一种意见说用叠字是为了演唱 , 而且由于它的严于声律 , 这首词特别适合歌唱 。 这种意见恐难成立 。 词史中许多事例表明 , 词只是在其产生的初期完全被作为“娱宾遣兴”的工具 , 那时是唱给人听的 , 基调多是娱悦欢快的 。 但是到了南宋 , 李清照在写这首词时 , 已谈不上什么“娱宾”了 , 即使可以叫做“遣兴”的话 , 那么这个“兴”是令人极度伤感的 。 这样的内容 , 以寻欢作乐为目的的统治者是不要听的 , 宋人有这样的记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