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知识|梁祝是谁创作的,梁祝原曲是谁创作的


"梁祝"这首曲子是谁原创的呀?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1959年写成并初演 。 当时 , 何占豪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生 , 为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 , 选择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 , 吸取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 , 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 。

作品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 , 分别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 , 以表现这对青年男女的忠贞爱情 , 和对封建宗法礼教的控诉和反抗 。 最后化蝶的描写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 反映了人民的愿望与理想 。 作品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并非是越剧“卡戏”式的模仿 , 而是根据协奏曲的形式特点 , 对原剧内容和曲调进行综合提炼 , 加以发展和创造 。 结构上根据标题内容的需要 , 运用了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 , 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 。 在艺术处理上 , 为了充分发挥交响性效果 , 使之具有民族特色 , 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 , 如在呈示部尾吸取了戏曲中歌唱性的“对话”形式 , 用来表现“梁祝相爱”的主题;展开部中的“哭灵投坟”则用了京剧中的倒板和越剧中的嚣板 。

在小提琴演奏上 , 借用了我国民族乐器的某些演奏技法和效果 , 听来别有风味 。 这部协奏曲旋律优美 , 色彩绚丽 , 通俗易懂 , 艺术性很强 , 在国内被誉为“民族的交响音乐” , 国外音乐评论家则称它是“《蝴蝶的爱情》协奏曲”;是一部“迷人、新奇、具有独创性的作品 。 ”

(片段 1):结拜 (片段 2):共读
(片段 3):相恋 (片段 4):送别
(片段 5):抗婚 (片段 6):楼台
(片段 7):哭坟 (片段 8):化蝶

何占豪 (1933-) 浙江诸暨人 。 曾在浙江省越剧团乐队工作 , 后入上海音乐学院进修班学习小提琴 , 并和几位同学组成“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 , 探索小提琴作品创作和演奏上的民族风格问题 。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种探索的成果 。 毕业后 , 转入作曲系 , 随丁善德学作曲 。 除《梁祝》外 , 主要作品还有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交响诗《龙华塔》、越剧《孔雀东南飞》的音乐等 , 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

陈钢 (1935-) 上海市人 。 从小跟父亲陈歌辛学音乐 , 十岁起随匈牙利钢琴家伐勒学钢琴 。 建国后入部队文工团 , 十五岁开始音乐创作 , 曾经写过一些无伴奏合唱和钢琴间奏曲等作品 。 1955年进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 , 从师于丁善德、桑桐和苏联专家 , 毕业后留校任教 。 大学四年级时 , 与何占豪合作写了蜚声国内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 以后又编写了《苗岭的早晨》、《我爱祖国的台湾》、《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清水江恋歌》等小提琴作品以及其他器乐作品 。
梁祝谱子是由谁创作的 ? 陈钢与何占豪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 , 作于1958年冬 , 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 , 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 。 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 , 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 , 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 , 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 , 采用奏鸣曲式结构 , 单乐章 , 有小标题 。 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 。 全曲大概二十八分钟 , 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 , 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 , 接着十八相送 。 从十一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 , 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 , 楼台会 , 最后哭灵 。 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 , 也是十一分钟 。 最后一段则是化蝶 , 可说是整曲再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