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知识|陋室铭作者是谁,陋室铭小说( 三 )



在此点看出, 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 绝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 。 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 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

二、(4—7句):
这几句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 ”完全是作者对于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 。 在前面几句的生花妙笔明了作者的志趣后, 读者的思绪也进入了佳境, 此时明理, 读者更易接受作者的思想 。 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 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 又马上以青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仙活生活状态,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 交朋识友, 皆是同道高洁之士, 抚琴研经, 生活从容多滋味 。 远离嘈杂的音乐, 远离伤神的公务, 这种闲暇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 。 这种既像隐士, 又存在尘世的生活方式, 是道德高尚之士羡慕的, 也是凡夫俗子们向往的 。 通过这几句的描写, 我们看到了是一幅神仙的生活画卷, 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 。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 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 西蜀扬雄的旧居来对比自己的陋室, 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 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 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 。 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 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 。 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 潜心修学之士, 虽官至上品, 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 却是后世的典范 。 刘禹锡引用此二人之意, 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 。 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 若无明主, 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 。 这结合刘禹锡官场的起起落落, 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

三、(8—9句):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 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 。 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 。 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 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 。 这样的结句, 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 但结合题意, 却是妙手天成 。 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 孔圣人的肯定, 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 论文当有论据, 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 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 充分而不可辩驳 。

可以说, 这篇短文表现的主题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 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 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 。

思想内容
全文81字, 可说是字字写陋, 又字字透着不陋 。 开篇16字, 为全文写不陋奠定了基调 。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 ”从表面看来, “仙”与“龙”是为山、水增色彩, 实则是喻陋室之主 。 陋室主人身居陋室, 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鸿儒”、“金经”、“素琴”, 不单从交往、学习、愉悦几方面描写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 就是“鸿、金、素”三字内涵之丰富, 也是与陋无缘的 。 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用芬芳四溢的香气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 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禄(无案牍之劳形), 也不是荣华富贵(无丝竹之乱耳), 而是心之洁, 趣之雅, 德之馨 。 作者将其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 我们说这不但不过分, 更突出了陋室主人“安贫乐道”之心, 所以说“何陋之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