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怎么算,什么时候入伏,怎么推算( 三 )


我们也知道 , 古时候的人都喜欢用“干支纪日法” , 把10个天干和12个地干组合起来 , 循环着使用 。 而只要是有“庚”字出现的组合 , 都叫做是庚日 , 那么庚日又是什么意思呢?
庚日是我国农历上的一种历法说法 , 在我国传统的农历历法中采用的是“干支纪日” , 而庚日就是其中的一个数字代表 , 一庚为10天 , 三庚就是三十天 , 而今年夏至的时间为6月21日 。
而今年又是长伏天 , 所以今年的话 , 7月12日应该是入伏的时间 , 而7月22日应该是进入到中伏的时间 , 8月11日开始我们的末伏 , 在8月20日将会出伏 。 三伏天期间就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间 。
到了末伏以后 , 天气就会逐渐的转凉 , 随后就会变得中午闷热但是早晚温差比较大的秋季了 。
今年的7月下旬和8月中旬才会是最热的时候 。 这个都是古人经验总结出来的 , 在今天依然是能够适用的 。

什么时间入伏?入伏是怎么计算的? 2018年入伏的时间是在2018年7月17日 。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 , 始于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 。 古人以天干地支记录时间 , 每10天出现一个庚日 , 而由于各年庚日不同 , 所以入伏的时间各年也不一样 。
有一句口诀“夏至三庚数头伏” , 意思是说从夏至开始算起 , 第三个庚日为进入头伏的时间 , 也就是入伏的时间 。 整个的三伏天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 , 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结束 , 历时三十到四十天 。
三伏天初伏的计算是农历中的夏至节气以后的第三个庚日 , 就是入伏日 , 也就是说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 , 三伏天就开始了 。 那什么是庚日呢 , 庚日就是天干地支纪年法中 , 含有庚元素(10天干之一)的日子 。 一伏就是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 , 到第四个庚日之间的日子 。 一伏多少天呢?一伏固定是10天 , 因为天干总共10位 , 从一个庚日到下一个庚日固定是10天 。
至于伏期是30天还是40天即有一个中伏还是两个中伏的问题 , 一般说来,入伏日在7月18日以后(含18日)的年份伏期为30天,一个中伏;入伏日在7月17日以前(含17日)的年份,伏期为40天,两个中伏(今年和去年都是) 。 这种规律只有极少数年份例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