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传统劲力理论问题说 太极拳中的名种劲( 二 )


中华门类繁多, 无一不独具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 拳是其中的重要门派之一, 所以懂劲不能只限于推手, 和其他一样, 同样适用于自由搏击和交手散打, 这才是太极拳的真正面目和实用价值 。 推手是以沾、粘、连、随懂劲为准则的实战训练形式, 散打交手也同样不能离开上述四字的懂劲原则, 无非散打是技艺升华到相当阶段后, 摆脱推手这一训练形式, 而成为实战交手散打这一实用形态罢了 。 但它还必须合乎规矩绳墨, 这就是太极拳及散手的辨证统一关系 。 有些人不了解太极拳, 把太极拳看成是女子健身, 老弱病残及文人, 书生疗病消遣的无实战用处的体操, 那是十分错误的 。 陈氏第十四代著名太极拳家陈长兴在《太极拳歌诀》中云:“放纵屈伸人莫知, 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 扳冽横采也难敌, 钩掤逼拦人人晓, 闪惊取巧有谁知!”这首歌明确指出, “纵”是前进之意, “放”是打击之意, “屈”是合之意, “伸”是展之意 。 这就是说, 无论在前进击打, 或屈合开展时都应做到知己知彼, 随心所欲, 人不知我, 我独知人, 此既有沾、粘、连、随, 听劲懂劲之意 。 第二句时说双方互靠缠绕时即以连随应之, 这里“依”就是随从, 舍己从人之意 。 第三、四、五句都是太极拳散手法, 所以从歌诀中可以看到太极拳不是单纯的推手, 而是推散兼宜的博大精深的实用武术 。 正如前面所述, 推手是训练前期为了避免伤害事故而采取的实战训练方式, 交手散打是实战搏击的运用形态 。 只是由于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前进, 先进的武器出现后, 武术相应演变成了技击体育 。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太极拳有了较深的认识, 为了健身、防身、自卫, 在推手四要和懂劲基础上, 对太极散手也进行了同步练习 。 只有这样, 既懂得推手, 也懂得散手, 才是太极拳的真谛 。
常言道:“多练能生巧”, “苦学入灵境”, 要想真正达到懂劲, 除了名师指点, 还需与对象切磋, 但最主要的还是要靠自己多下功夫 。 陈鑫在《太极拳论》中说:“由招熟而渐悟懂劲, 由懂劲到阶级神明 。 ”这说明首先要练习招法, 达到招熟能生巧以后, 才能渐渐明白各种劲的运动规律, 懂得了各种劲的运动规律, 才能愈练愈精, 从而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 。 这说明招熟——懂劲——神明是三个阶段, 懂劲只是中级阶段, 只有达到神明阶段后, 无论是身体哪一个部位, 一经与他人肌肤毫毛接触, 就敏锐的觉察对方劲路的来龙去脉, 轻重虚实, 刚柔顺逆, 直横方圆, 高低左右等变化, 并沾着对方使之不能逃脱, 在得机得势的条件下顺人之势, 化人之劲, 借人之力, 还力于人, 使自己在运动中始终居于主动地位 。 演练者一定要循规蹈矩, 不急不燥, 由招熟而懂劲, 至于阶级神明, 那是穷毕生精力, 炉火纯青, 登峰造极之事了 。
三 沾粘劲论
沾粘劲是陈氏太极拳推手中最基本的劲别 。 其劲主前进, 是经过长期苦练缠丝功夫达到一定程度后, 在推手中的外在沾粘表现(所谓外在表现是指由内行于外, 达于肌肤毫毛的知感) 。 所以说练拳是知己功夫, 推手是知彼功夫, 只有知彼知己, 才能百战百胜 。 换言之, 就是缠丝劲的沾粘连随达到使对方无法脱身的高精度功夫, 就能百战百胜 。 故曰:练拳是培养沾粘的基础, 推手是对沾粘功夫的检验 。 所谓“沾”, 是在推手中如胶似漆的沾住对方, 即用缠丝劲缠住对方, 使其不能逃脱, 亦有主进之意 。 所谓“粘”, 即有撵逼, 随从之意, 使其不能脱身离去 。 沾粘是以沾为主导, 不能沾, 就不能粘, 只有沾劲由内形于外, 并布满全身, 在推手时才能紧紧沾粘住对方, 随彼动而动, “舍己从人”, “彼不动, 己不动, 彼微动, 己先动”, 后发先至, 后发制人, 体现“动急则急应, 动缓则缓随”, 沾粘不离, 周身才无破绽, 只有粘住对方, 推手时才能使对方无机可乘, 无懈可击, 收到己顺人背的效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