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分十五目:道、拳、中、松、空、无、分、合、变、劲、沉、粘、整、势和机 。 心法分六目:修为在心、以动求静、身外求物、得环求中、式中求势和合求不同 。 分三目:基础功法、架和太极揉手 。 何 谓 道 俗话说:学拳不学道 , 等于瞎胡闹 。 依师所传 , 太极拳的修为其实就是一个知道、悟道、修道与证道的过程 , 自始至终不离一个“道”字 。 因此谈拳必先论道——太极拳道 。 师云:学拳靠悟 。 悟什么?悟的也就是这个太极拳道 。 而太极拳道所阐释的内容 , 既不是陈式太极的刚劲脆捷、也不是杨式太极的舒展圆润;不是吴式太极的绵巧灵活 , 也不是武式太极的严密紧凑 。 太极拳道研究的也绝非大架、小架 , 新架、老架 , 练架、用架 , 更非108式、88式或24式等种种套路 。 太极拳道是从太极拳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入手 , 用太极的理论去剖析拳中最本质的属性与特征 , 直追太极拳的真义;从而使练家在太极拳的修为中 , 找到通往太极圣殿的钥匙 , 遵道而行、登堂入室、拾级而上、直达极顶 。 何谓道?答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 师云:“阴”、“阳”与“阴阳之间的变转” , 此三者就是道的体现;道就是阴阳相济与阴阳变转的规律 。 如《老子》曰:“道生一 , 一生二 , 二生三 , 三生万物 。 万物负阴而抱阳 , 冲气以为和 。 ”自然界万事万物均由道生 , 道为万物之母 。 “道”这个字一上两点(丷)就是一阴一阳、阴阳合一;下面“自”字表自然万物皆来自于道;合而为“首”字 , 表领头的、第一的与最先的;再加“辶” , 就明确地阐明了阴阳对立、统而合一是自然界最根本的运动规律 。 正如王宗岳先师在《太极拳论》中开篇即说:“太极者 , 无极而生 , 阴阳之母也 。 ”故而修为太极拳者就是要用太极阴阳的理论去剖析拳中的各个关节;揭示并理解太极拳的真义;每时每刻都分清阴阳;无时无刻不在关照着阴阳之间的变转 。 《老子》曰“为学日益 , 为道日损 , 损之又损 , 以至于无为 。 ”《老子》中的这句名言可以理解为太极拳道的重要纲领 。 师云:太极真义反向求 。 太极拳的修为就是要我们放弃自己几十年间形成的习惯性的理性思维 。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体会太极拳的拳理 , 打开太极拳的奥妙之门 , 揭开太极拳的神秘面纱 , 打破“太极十年不出门 ”的枷锁 , 真正进入太极之道的殿堂 。 我们为什么要修练太极拳?有朋友说练太极拳是为了益寿;还有朋友说练太极拳是为了防身技击 。 这些说法都很好 , 没有问题 。 但是 , 从太极拳道的高度来说 , 这些都还不是修炼太极拳的终极目标 。 那么什么是修炼太极拳的终极目标呢?我的答案是:用太极拳道修炼自我、改造自我 , 从而反朴归真、复命归根 , 找回原始的 “我” 。 宇宙万物无不分阴阳 , “我”也不例外 。 每个人都有两个“我” 。 一个是现在的“我” , 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实实在在的“我” , 称之为“实我”或者“阳我”;还有另一个“我” , 连自己都看不见、摸不着 , 甚至根本不知道她的存在 , 这个“我”我们称之为“虚我”或者“阴我” 。 这个“阴我”隐藏着无穷的智慧和能量 。 这种智慧与潜能是人类祖先遗留给我们的深深埋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宝贵遗产 。 只是由于社会的变迁、历史的演变 , 原本阴阳相济的两个“我” , 相互分离隔绝了 , 破坏了原本和谐的太极人身 。 因而 , “阳我”被扭曲了;“阴我”被遗忘了 , 她的作用也就渐渐地丧失了 。 我们修为太极拳 , 就是用太极拳道改造“阳我”;通过对于“阳我”的复原 , 并逐步地重新了解、认识 , 最终找回那个神秘的“阴我” , 使其发挥出她本来就具有的巨大力量 , 从而实现完整的阴阳相济的真我的重现!这是人生的真正的升华! 从这个意义上说 , 人人都应该修炼太极拳道 。 正如杨家老谱上清楚地写道:“天地为一太极 , 人身为小太极 , 人身为太极之体、不可不练太极拳” 。 人们通过太极拳的修为 , 能够找到宇宙万物的自然规律 , 从而使人身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和谐相融;由拳入道 , 拳道合一 , “与天地精神独往来” , 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呀! 《老子》曰“道可道 , 非常道 。 ”道对每个人而言 , 感受是各异的;每个人的感受很难用统一的言语来表达 。 比如练拳的人首先要“松” , 而松是一种“滋味”!这种滋味是很难用言语诠表的;松要靠自己悟 , 只有你真正能松了 , 你才明白原来松是这样一种感觉 。 别人再怎么去形容松 , 自己不真悟道也无法体会到真正的松 , “ 如人饮水 , 冷暖自知” 。 何 谓 拳 练过太极拳套路的朋友都知道 , 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 , 两手的手指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展开着 , 手成掌形;只有在六分之一的架子中 , 手是曲指成拳形;而且 , 这些手握拳形的式子的名称又大凡不是拳 , 而是捶 , 即:搬拦捶、肘底捶、撇身捶、指裆捶和栽捶(合称:太极五行捶) 。 综观太极拳各式拳架 , 从起式至收式 , 无一式称之为拳 。 因此 , 就会有朋友发问:太极拳不是称为太极掌或者太极捶更贴切些吗?为什么要称为太极拳呢?师云:此中确有深意! 万物分阴阳 , 拳也不例外 。 两手相握而成拳 , 这个拳称之为显拳或阳拳;同时 , 还有一种看不见的拳 , 这个拳称之为隐拳或阴拳 。 而这阴拳才是太极拳道中要阐述的拳 。 这个拳是什么呢?师云:拳者 , 权也!在古代汉语中 , “权”字做名词用时有“秤锤”义 , 如《汉书●律历志上》:“权者 , 铢、两、斤、钧、石也 , 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 。 ”“权”字做动词用时有“称量”义 , 如《孟子●梁惠王上》:“权 , 然后知轻重 。 ”师云:“练拳其实就是要把自己练成一杆秤;练拳实是练权!” 自己通过几十年太极拳的修炼 , 越来越体会到这“练权”的深刻含义 。 秤有秤盘、秤杆 , 秤杆上有定盘星 , 还有秤砣(秤锤) 。 秤盘不加重物时秤砣放在定盘星的位置上 , 提起秤杆 , 秤是平衡状态 。 如果秤盘放上重物 , 并不需要增加秤砣的重量 , 只需要移动秤砣的位置即可达到新的平衡 , 也就称出了重物的重量 。 这也就是俗语所说:秤砣虽小压千斤 。 秤平衡后 , 如拨动秤砣向外稍一移动 , 秤盘连同重物就会被向上举起;反之拨动秤砣向里稍一偏移 , 则秤盘连同重物顷刻向下沉坠 。 这正是《太极拳论》中所说的:“察四两拨千斤之句 , 显非力胜” 。 以太极拳在技击方面的应用而言 , 敌我双方一经接手 , 即可审敌听劲 。 “动之则分” , 接敌之处为秤盘 , 百会至会阴之中线是秤杆 , 自身之单重是随时可调的秤砣;秤盘、秤杆、秤砣悉数分清 , 各司其职;且“无过无不及、随曲就伸” ,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 在动中调整秤砣找到平衡点 , 即:“静之则合” 。 这种平衡状态达到了“一羽不能加 , 蝇虫不能落” 。 平衡的瞬间 , 即“合即出” , 应机贵神速、毫不迟疑 , 向右或向左稍拨秤砣 , 重物即被抛起或坠地 。 敌必败无疑 。 李亦畬大师在《五字诀》中说:“秤彼劲之大小 , 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 , 毫发无差” 。 这是非常精辟地阐明秤之原理即拳之理 , 故拳者权也 。 如果有朋友非要执着地问:拳在何处?我的回答是:拳在拳里 , 更在拳外!拳在心中修拳里之功 , 拳在拳外得拳外之妙!太极拳的修炼 , 除了每日的盘拳走架、揉手找劲的行功练拳之外 , 更是要把拳的修为生活化;行住坐卧无时不拳、无处不拳 。 只有这样才能“妙手一挥一太极”而“道法自然” 。 当你在车站等车时 , 是否能双足平松落地而与大地相融一体?当你登上汽车有座位而不坐 , 此时能否内外松沉而与汽车相合而行?当你清晨手握牙刷刷牙时 , 是否能有牙刷虽小重千斤的举轻若重之感?……许许多多平日生活中看似与拳无关的大事和小事 , 只要心中有拳 , 都可融化于拳中 , 做到处处有拳、时时修炼 。 拳只有回归自然而生活化 , 才能用时做到:敌我双方未触之时 , 不知何者为用;已决之后 , 亦不知用者为何 。 正所谓有触即发、有感即应;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 。 这时便真正进入了拳的“应物自然” 之奇妙境界 。 然而 , 至今拳界仍有人沉浸在大架与小架、新架与老架、练架与用架等等形式的争高低、论胜负之中 。 殊不知:拳是先天自然而生 , 架是后天人为而造 。 盘架只是练拳的方法之一 。 太极拳修炼的绝非是有形有象之拳式 , 而是无形无相、全体透空之神明;修炼太极拳是以有形之手求无形之拳;“有形有象皆为假 , 拳到无时始见奇 ” 。 太极拳无拳其实才是太极拳修为的真义!正是因为无拳 , 才能触处皆拳;才能“发人不见其形” , “挨着何处何处发” 。 此时方能见拳之奇、方能感拳之妙 。 况且 , 无论何种拳架 , 失掉拳之意、离开拳之魂 , 均是无用之架;如非要冠以太极之名 , 充其量也只能称之为太极操 。 只有遵道修为、由拳入道 , “至虚极、守静笃 ”而阶及神明 , 才会诸形皆无、浑然一炁 。 到达此时 , 何有你我?何有大小?何有快慢?何有拳式?何有太极?……这才是无意之意是真意 , 无法之法是真法 , 无拳之拳是真拳! 也许有朋友会问:这无拳之拳的意境确实高远 , 但这或许是练拳几十年以后才能达到的境界 , 初学者是难以企及的;初学的人是否还是要从老老实实地盘练有形之架做起呢?答曰:初学者不仅可以盘练有形之架 , 其实盘架之前还有很多有形之功法要刻苦修炼 。 但是 , 初学之人如果不能领授拳无拳之理 , 只是一味地强化有形之功 , 那就只能是在背离拳道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 恐怕日后就再也无缘去体味阶及神明的意境了 。 因此 , 步入太极拳道的第一课就应该是悟这个无拳之拳的大道;否则失之毫厘 , 谬以千里! 何 谓 中 太极拳祖师张三丰曰:“大道从 ‘中’字入门” 。 太极拳道之修为也必须从“中”开始 。 离开了“中” , 松、空、无、分、合、变、劲、沉、粘、整、势、机等等均无从谈起 。 不全面地理解“中”之真义 , 则无法迈进太极拳道之门 。 因此 , 把太极拳的修炼称之为 “求中”的过程是毫不为过的 。 “中”实乃拳之法则 。 求中才能悟道;拳道即中道也! 三丰祖师还明确地指出:“中” , 一在身中 , 一不在身中 。 由此可见 , “中”是分内外、分阴阳的 。 我们把由空间方位而定的、有形的、位置相对固定的“中”称之为阳中;把相对阳中而言 , 无形的、位置不固定的“中”称之为阴中 。 太极拳的修为要得身中之阳中 , 更求不在身中之阴中 。 如三丰祖师所言:“用身中之中 , 求不在身中之中 。 ” 什么是太极拳所求的阳中呢?太极拳阳中包括两个内容 。 第一 , 以下丹田为人身之“中” , 有“一身之中在丹田”之说;第二 , 以自百会至会阴这条中线为人身之“ 中” 。 依师所传 , 太极拳修炼者一举动就要“守中制外” , 做到“立身须中正安舒 , 支撑八面” , “尾闾中正神贯顶” , “不偏不倚”;只有这样 , 才能做到与敌交手时周身一家而形不破体 , 身手齐到破敌如摧草 。 据传 , 露禅师祖在结束宫廷神技营的教习生涯告老还乡时 , 临行前语重心长地嘱全佑:“我该教你的东西全教了 , 以后谨记:占住中线往开里打” 。 师云:这里“中线”的含义之一就是指身中之阳中 。 可见 , 守住阳中是确保自身平衡的重要因素;抢占、控制对手的阳中是破敌致胜的关键之一 。 因此 , 在太极拳的修炼中 , 对阳中的认识和守用是绝对不可以轻视的! 什么是太极拳所求的阴中呢?如《中庸》所言:“喜怒哀乐之未发 , 谓之中”;道家所言:“冲者中也 , 中者虚空之体性也” 。 由此可见 , 如上所言之“中” , 与人身形体无关 。 太极拳所求之阴中就是这无形之“中” , 即:神意气之中和 。 拳中要求的无过无不及 , 就是求阴中使神意气达致中和的具体体现 。 《太极拳论》曰:“ 一羽不能加 , 蝇虫不能落” 。 这鸿毛之轻 , 加一羽则过;蝇虫之小 , 落一只则多的滋味 , 就是神意气在运行中达到的最恰当、最合适、最自然的状态 , 这也就是守持阴中的状态! 阴中与阳中是怎样的关系呢?师云:离开有形之阳中 , 则阴中无求;失去无形之阴中 , 则阳中无魂 。 只有阴中与阳中相济而合 , 则太极拳道所求之“中”得矣!当然 , 真正悟懂“中”在太极拳道中的真义 , 还要认真深入地剖析中与定、中与重、中与虚、中与和之间的内在关系 。 中与定 王宗岳在《太极拳释名》中曰:十三势者 , 掤、捋、挤、按、採、挒、肘、靠 , 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 , 此五行也 。 师云:十三势以中定为主 , 其它十二势为辅;有中定才有其它各势 。 由此可知 , 中定在太极拳修炼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 有朋友问:中定之中的“中”与“定”是一?是二?如果是二 , 那“中”与“定”又是什么关系?答曰:中不是定 , 定也不是中;但中与定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 认清中与定的关系 , 剥开中与定之间的奥秘 , 确实是太极拳道里求中而悟道过程中 , 必须要突破的重要关口 。 何谓定?曰:“不易之谓定 。 ”可见定是不易 , 即:相对固定而不变 。 对定而言 , 中是动态的、可调的、相对不固定的 。 可以说 , 定是中的基准;有定才能求中 。 仍以秤为例:秤之定盘星就是秤之定;秤盘中所称重物的重量发生变化时 , 秤就不平衡而失中 。 此刻 , 应以定盘星为基准 , 当秤盘中重物加重时 , 将秤砣向远离定盘星的方向移动;反之 , 当秤盘中重物减重时 , 则将秤砣向靠近定盘星的方向移动 , 使之再次达到平衡而中 。 可见 , 没有定盘星 , 秤就无法称物而用 。 同理 , 在太极拳修炼中是先有定而后有中;以定求中是太极拳道求中的法则之一 。 如何定而求中?第一 , 定其身而求阳中 。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 太极拳对修炼者的身形和身法有着极其严格且具体的要求 , 对人体十八个重要部位就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落足、舒踝、扣膝、坐胯、圆裆、敛臀、活腰、空腹、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塌腕、展指、叩齿、收颏、竖项和提顶;而且 , 无论是盘拳走架 , 还是打手搏击 , 在动作和形体发生了变化时 , 上述十八个部位符合要求的那种意念所产生的感觉或滋味 , 还都必须要保持相对的定而不变 。 这种 “形变意不变” , 就称之为定;以此定求得了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 这样就做到了“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 “尾闾中正神贯顶” 。 这就是以定其身而求得身中之中——阳中 。 第二 , 定其心而得阴中 。 《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 , 定而后能静 , 静而后能安 , 安而后能虑 , 虑而后能得 。 ”有止而定 , 有定后而静而安而虑而得 。 得什么?得 “喜怒哀乐之未发” , 得神意气之中和的那个形而上的阴中 。 太极拳修炼者在盘拳走架时 , 身未动必先恭正端然而立 , 以定其身;同时 , 凝神调息、静心平气 , 以定其心 。 此刻 , 心中一念不生、一波未起、空空荡荡、心如止水 , 恍然“心静可以通神明” 。 此时 , 有如“无心插柳柳成行”;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 , 已经全然寓于心腹之内 。 虽不去尽心看什么 , 却内察外观什么都看到了 。 这时 , 外示安静身未动 , 但内气却腾然而升 , 内里已跃跃欲动;神意气形之内外合一 , 一合俱合 , 合而未发 。 以此定心而得太极拳所求之阴中 。 修炼太极拳者 , 盘拳走架时 , 从起式至合太极 , 动则“如长江大海 , 滔滔不绝” ,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 , 尤须贯穿” , “无使有缺陷处 , 无使有凸凹处 , 无使有断续处” , “总须完整一气” 。 静则处处得机得势 , 时时无过无不及 。 如是定其身而求其阳中 , 定其心而得其阴中;以定求其中(静中寓动) , 得中固其定(动中求静) , 中定相求而太极拳道所求之中得矣 。 然而 , 宇宙万物 , 包括人 , 原本属动 。 《易经》曰:“天行健 , 君子以自强不息 。 ”行而不息、动而不止 , 既属天性 , 也是人性 。 不息即不定也 。 因此 , 不定才是宇宙万物运行之真实 。 我们生存的空间、逝去的时间 , 哪有分秒的停止呢?既然无止 , 何有其定?既然无定 , 何得其中?中定到底在哪里?答曰:存心设定 , 存意求中!定为设定 , 其定是不定之定;中为时中 , 其中为不中之中 。 太极拳道之中定 , 就在自己心中! 中与重 何谓重?答曰:重者 , 人体之重心也 。 师云:不能知重、不会调重则无法求中而得中 。 如此重要之重 , 在王宗岳先师的《太极拳论》中只提及一处:“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 每见数年纯功 , 不能运化者 , 率皆自为人制 , 双重之病未悟耳!”虽仅此一处 , 却一语道破太极拳修炼者经数年而不能运化的“死穴” 。 因此 , 求中必须先要知重 。 天地万物无定不中才是其原本的属性 。 所以平衡是相对而短暂的;不平衡是绝对而必然的 。 因此 , 所求之中也只能是瞬间的中 。 关键是如何在不平衡时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在不中、失中的瞬间求中而得中 。 从而达到身心内外合一、立身中正安舒、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而平衡稳定的 , 最恰当舒适、最灵变自然的感觉之意境 。 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办法只有一个:调控自身的重心!人体力学告诉我们 , 人体各个部位都有其自己的重心 , 但人体的重心是人体各个部位的重心之总和;而人体平衡的关键就在于这个总和的重心 。 太极拳修炼就是学习并掌握随时随势调控这个人体的重心 , 使自身无论盘拳走架 , 还是打手搏击都能处于得机得势的状态而得中守中 。 如何调控人体的这个重心呢?依师所传 , 太极拳确有其独特的调控人体重心的功夫(具体功法在太极心法和功法篇中讲述) 。 在人体正常站立时 , 人体的重心一般在脐下第三骶椎前方七厘米左右处;而人体的下丹田和人体的中心位置 , 也在这个地方附近 。 这时 , 人体的重心、中心和丹田在人体中出现了三合一的现象;此刻 , 人体是平衡的 。 在人体的重心、中心和丹田这三者中 , 唯有重心是最不稳定的 。 一个人的重心不仅随形体、动作和姿势的变化而变 , 甚至会因为血液的流淌、脉博的跳动、呼吸的急缓以及气息的聚散而发生改变 。 求中的过程就是调整这个极不稳定的重心的过程 。 比如 , 人在走路时双腿必须一左一右交替迈步 , 并且向前迈左脚时要同时向前挥右臂 , 向前迈右脚时要同时向前挥左臂 , 如此才能沿着中直路线前行 , 否则身体就会失去平衡而失中 。 这行走时左右交替之动作 , 就是在使身体不偏而求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体的重心得到了动态平衡中的稳定 , 即:求中而稳重也 。 我们知道太极拳所求之中是不中之中 , 即:时中也 。 而太极拳之重也同样是变中求不变 , 动中寻稳定 。 不变的是人体对地心的重力;变的是重心的位置 。 因此 , 随时调整自己的重心位置 , 是求中的不二法门 。 太极拳修炼者的重心 , 可以上移 , 也可以下移;可以在身内 , 也可以在别人“摸不着”的身外 。 诚然 , 太极拳修炼者能够这样如此自如地调控自己的重心 , 是有其独特的功夫的 , 完全不是在身体姿势的高低与扭转中做到的!否则难免堕于双重之病 。 中心与重心的混淆不辨是造成双重的重要原因 , 而快慢不分、大小不明以及多少不清等等均是双重之病的具体表现 。 王宗岳先师在《太极拳论》中对此双重之病开出的灵丹妙方是:“欲避此病 , 须知阴阳” 。 综上所述 , 在太极拳修炼中 , 欲中必知重、求中稳其重、调重守其中、中重相伴 , 则太极拳道所求之中得矣 。
推荐阅读
- 太极拳传统劲力理论问题说 太极拳中的名种劲
- 太极的“力由脊发” 太极拳的“势与法”
- 健康知识|怎样治疗打呼噜最有效,最有效的止鼾妙招
- 练习杨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 初学太极拳
- 太极拳床上、床下养生功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身法
- 陈式太极拳的内功 太极拳放松详解
- 阴阳相济论 太极拳的发劲
- 【种植】阳台种植朝天椒的时间和方法?
- 美食知识|水晶怎么做,简单的水晶泥怎么做
- 美食知识|飞机怎么做,战车的折法 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