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知识|书怎么读,书怎么读英语单词( 二 )


书怎么读? 我一般都是一下看四本
比如说看一本关于文学的
一本历史的
一本人物传记
一本关于美学的
之后将它们进行对比
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的地方
书真的可以让你有穿越时空的感觉
看好书吸收的知识将会成为一生的财富
我是这样读的
效果不错
不知道对你适不适合
你也可以尝试一下
书是怎么读的 答案:书
拼音: shū
笔画: 4
部首: 乛
五笔: nnhy
书该如何读? 书该如何读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 ”前者可增广身体之见闻,后者可开拓心灵之阅历 。 身之行,心之知,囊括了生命之全部 。 或知而行,或行而知,以及知与行之孰难孰易,颇有争论;然而争论的最后目的是为了达至知行合一乃至道德文章俱佳,则无异议 。 然而万里路该怎么行,万卷书该如何读,却是许多人的困惑 。 怎么都行,什么都读,可乎?我的体会是八个字:地须再游,书要重读 。

苏东坡是诗文词赋书画无所不能的天才,无疑是读书的大家,又是因反复贬官而行迹最远的名人,无疑也是行路的大家 。 他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不仅可以解释“地须再游”:一处绝佳胜地,只有在不同的气候、季节、时间反复游览,才能充分领略其美妙;而且可以解释“书要重读”:一本绝妙好书,只有在不同的年龄、处境、心情下反复阅读,才能充分领悟其奥义 。 所以纳博科夫说:“你不可能读一本书,除了重读它 。 ”

然而所谓重读,是指主动的重读,而非被动的重读 。 据说英国人由于在小学、中学、大学里被反复灌输莎士比亚,长大后几乎没人喜欢莎士比亚 。 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中国,由于在小学、中学、大学里被反复灌输鲁迅作品,中国人长大后几乎没人喜欢鲁迅 。 正如被塾师的戒尺打得手心通红的古代士子,熟读旨在培养君子的儒家经典后,几乎都成了伪君子 。 外力灌输如同包办婚姻,即便门当户对乃至郎才女貌,也没有惊喜,毫无会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自由阅读则如同自由恋爱,即便时空远隔乃至人弃我取(娶),也情有独钟,无怨无悔——“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庐山只有一座,别人造了别墅,我就不能再造了;西子只有一个,与范蠡偕隐后,你就没有机会了———即便用现代克隆技术为每位国人克隆一个西施,为每位洋人克隆一个梦露,也是兴味索然的罢 。 但书籍却天然具有可克隆性,喜爱者可以人手一册 。 马克·吐温在书柜上贴着字条:“妻子与书,恕不外借 。 ”爱慕其妻者只能徒呼奈何,然而爱慕其书者只需去书店另购一本 。 对异性与书籍有共同爱好,结果判然两样:爱上同一个异性的人,决不会夸奖对方有眼光,双方永远都是情敌;但爱上同一本书籍的人,无不惊喜对方有眼光,双方立刻成了挚友 。 好书之美妙就在于“人尽可夫”,任何人对它的精神求爱都不会遭到拒绝 。 虽然永远相见恨晚,但决无“恨不相逢未嫁时”之憾 。

不少人把阅读视为畏途,因为要读当然应该读名著,然而古今中外的名著已经多到一辈子什么都不干也看不过来的程度,所以始而望书兴叹,终至放弃阅读,使名著成了人人皆知但谁都不读的空名 。 其实一个人并不需要读所有的名著,每个人只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名著,反复阅读就行了 。 林语堂说得妙:“读所好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 。 ”每一位有精神深度的人,读书必得力于一家 。 这一家是谁,因每个人的先天秉赋、后天兴趣不同,无人可以代你指定,所以只能在乱读书中自己去“寻寻觅觅”,刚开始难免“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继而进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左顾右盼,但迟早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正果,于是“三千宠爱在一身”,一旦找到了精神新娘,你就会白天想着她,有空就亲近她,上床更是爱不释手 。 然而读书又不同于娶妻,只求深情,无须专一,完全可以由此及彼、呼朋引类,让你的精神新娘“骑着马儿,带着妹妹”一起入你的洞房 。 读书是一种古典趣味,反复重读则更加古典 。 现代趣味主要是音乐和电影,现代人热衷于反复听同一张唱片,沉迷于反复看同一部电影,但这使他们失去精神深度 。 要想获得精神深度,惟有读书———而且如同流行歌曲所唱:“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 读书最忌被课堂灌输败坏了兴味,或被巨细无遗的必读书目吓退 。 钱钟书说:“必读书大多是不必读的 。 ”任何不值得重读的书,就是不值得读的 。 专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