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知识|闽南语是哪里的方言,泉州日常话100句


闽南话是哪里的方言 , 哪些地方在使用福州讲福州话 , 闽南讲闽南话 。 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 。 紫水晶的梦A 的回答完全没有常识 。

福建的方言体系非常复杂 , 而且每个城市的方言截然不同 。 比如说内地有的省(比如湖南等)虽然不同城市也有不同方言 , 但都只是口音差异 , 基本都能互相听得懂 。 但福建就不行了 。 福州讲福州话(福州都内是标准福州话 , 而都外所辖的几个县还有自己的方言 , 但会和福州话比较相近一些) , 宁德讲宁德话(我有个宁德的同学 , 宁德话听着很像泰语) , 泉州厦门漳州讲闽南话(泉州和漳厦两城的口音不同 , 他们也在争哪个才是正统口音) , 龙岩讲龙岩话 , 三明讲三明话 。 南平讲南平话 。 另外西部还有客家话 。 总之这些语言全部不互通 。 只有少数词和句子发音相近 , 因此两个来自福建不同城市的人用各自方言是无法交流的 。 福建其实普通话普及度非常高 , 福州70岁以下的大部分会说国语 , 40岁以下的人基本全部都会说国语 , 当然年长的可能会有比较重的口音 。 30岁以下的福州人全部会说国语 , 甚至比很多北方人讲的要标准非常多(北方人经常带很重的儿化音) 。 虽然网上很多恶搞我们f h部分之类的(当然老人家讲国语是会这样) , 但其实我们年轻人的国语说的比很多省份的都标准无数 。 其实会说国语 , 走遍福建都不怕 。
标准的闽南话是福建那里的?有人说 , 台语有音没有字 , 怎麼是中古汉语?这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 , 但若您用心的去阅读古文章 , 您就可以发现 , 其实大部分的台语是有对应的汉字可以书写的 , 至於找不到对应的汉字的部分呢?或许可以从吴语、越语及平埔族语方向去探索 。 因为早期的闽南人与越族通婚 , 因此闽南语可能拥有越语的元素 , 而明清时期来台湾开垦的闽南先民 , 则是在与平埔族通婚之後 , 在固有的闽南语之外又加入平埔族语 , 而日本统治台湾的五十年间 , 又加入了日本语的元素 , 遂形成现今我们使用的台语 。 唯现在的台语 , 受外来语及时代演进的影响 , 仍不断有新的名词、新的用法产生 。 台语来自於闽南语是无庸置疑的 , 但闽南语来自於哪里呢?有人说闽南语只是大陆众多方言的一支 , 也有人说闽南语来自中原的河洛地区 , 并曾经是商朝、唐朝、五代的官方语言 , 也有人说孔子周游列国时 , 所用的语言即是类似台语的「河洛话」 , 但实际的情形呢?年代已经那麼久远 , 谁知道呢?不过从其他方面来推探 , 例如:姓氏、用语比较、风俗习惯及DNA检测 , 还是可以得出一个端倪 。 根据《陈氏族谱》 , 舜帝的第三十四孙胡公妫满娶周武王的女儿太姬为妻 , 封於陈国 , 建都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 , 子孙有以国为姓者 , 陈姓之开端也 。 陈氏堂号颍川 , 即今之河南省淮阳县 。 而魏晋南北朝间 , 陈霸先在南朝梁任虏将军 , 受封陈王 , 於西元五五七年代梁称帝 , 国号陈 , 建都建康(今之南京) 。 陈国历时五帝三十三年 , 於西元五八九年为隋所灭亡 。 期间陈国封了许多陈姓王 , 使陈氏子孙遍布长江与粤江之间 。 其中 , 宜都王陈叔明的十世孙陈环 , 在唐朝任临海令 , 为避难迁至福建泉州仙游县 , 这也是陈氏入闽的历史记载之一 。 另外 , 在语言方面 , 河南光州固始县的方言 , 人客即是客人、太阳叫作日头、起床叫作起来、丸子叫作圆子、天亮叫作天光、水开了叫作水滚了、赶快叫作趁早、清晨叫作早起、晴天叫作好天、地方叫作所在、厨房叫作灶脚、下雪叫作落雪 , 在在都与台语用法相同 。 另外 , 客家话的「天光日」就是天亮的那一天 , 代表「明日」 , 用法明显也与固始方言相同 。 还有 , 比较固始与泉州的习俗 , 也可以发现许多相似的地方 , 例如:中秋节的时候 , 固始县的有钱人一般都是买月饼吃 , 没钱的 , 则是自己做圆子吃 。 炒些芝麻制成圆子 , 用红糖煮成汤(芝麻汤圆) 。 这种过法是固始的传统特色 , 象徵团圆红火 。 泉州至今还保存著「冬至立冬煮汤圆」的民间习俗 。 这是否与固始有一定的关联?读者可以自行判断 , 仅提供作参考 。 从姓氏、用语比较及风俗习惯的诸多巧合来看 , 闽南人的祖先来自於中原河洛地区的可能性非常高 。 所以闽南语来自河洛地区 , 仍相当具有说服力 。 唯实际上 , 仍须科学的佐证才能让人信服 。 根据二○○七年三月 , 学者李辉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分子人类学所见历史上闽越族群的消失〉研究指出 , 现代闽语支人群并不是闽越人的後代 , 而主要是北方汉人後代 , 更加确立闽南人的祖先来自於中原 , 而移居台湾的闽南先民 , 无疑的更将中原的中古汉语传至台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