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知识|火锅是谁发明的,自热火锅最早谁发明的( 三 )


火锅的发展亦如同餐饮史的发展是渐进式的,完全是依据当时的器皿、社会的需求与原物料的发现引进,而加以变化的 。 三国时代,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几格的锅,可以同时煮各种不同的食物,和现今的“鸳鸯锅”,可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 到了南北朝,“铜鼎”是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现今的火锅 。 演变至唐朝,火锅又称为“暖锅” 。

拨霞供是南宋火锅之美名
在整个火锅历史的演变上,描写火锅最为传神的是南宋时代,在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里所说的涮兔肉片 。 在当时,林洪前往武夷山拜访隐士止止师,快到山峰时,下起大雪,一只飞奔的野兔滚下石来,被林洪抓到,林洪想烤来吃,问止止师会不会烧兔肉,止止师回答他说:“我在山中吃兔子是这样的,在桌上放个生炭的小火炉,炉上架个汤锅,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酱、椒、桂做成调味汁,等汤开了夹着片在汤中涮熟,蘸着调味料吃 。
利用这样涮熟之吃法,林洪吃了觉得如此的吃法甚为鲜美,且能在大雪纷飞之寒冬中,与三五好友围聚一堂谈笑风生,随性取食,非常愉快,因而为这样一种吃法取了个“拨霞供”的美名,取当时“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的美丽光景 。 随后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各种肉类或蔬食,皆可如此涮食 。
火锅起源与哪里,,是谁发明的 火锅的历史

关于火锅的起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三国时期或隋炀帝时代, 那时的"铜鼎",就是火锅的前身;另一种说是火锅始于东汉, 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 。 可见火锅在我国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 。 四川的火锅早在左思的《三都赋》中有记录 。 可见其历史至少在1700年以上

《魏书》记载,三国时代,曹丕代汉称帝时期,已有用铜所制的火锅出现,但当时并不流行 。 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使用火锅煮食就逐渐多起来了 。 最初流行于我国寒冷的北方地区,人们用来涮猪、牛、羊、鸡、鱼等各种肉食,后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日益发达,烹调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各式的火锅也相继闪亮登场 。 到北宋时代,汴京开封的酒馆,冬天已有火锅应市 。 到了清朝统治的年代,火锅涮肉已经成为宫廷的冬令佳肴 。 到了清朝末期民国初期,在全国已形成了几十种不同的火锅而且各具特色 。 日本室町时代,火锅从中国传入日本时在一三三八年 。 日本称火锅为“司盖阿盖”又称“锄烧” 。 如今火锅还传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 。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 。 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 。 据考证,解放后出土的东汉文物“镬斗”,即为火锅 。 唐代白居易的《问列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当时食火锅的情景 。 到宋代,火锅的食法在民间已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 。 元代,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 。 至清代,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用料是山雉等野味 。 乾隆皇帝吃火锅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备有火锅 。 相传,他于嘉庆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多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锅盛宴 。

我国的火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 浙江等地曾出土5000多年前的与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方便地移动,可以算是火锅初级形式 。 北京延庆县龙庆峡山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火锅,有加热过的痕迹 。 奴隶社会后期,出现了一种小铜鼎,高不超过20厘米,口径15厘米左右 。 有的鼎与炉合二为一,即在鼎中铸有一个隔层,将鼎腹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层有一个开口,可以送入炭火,四周镂空作通风的烟孔 。 有的鼎腹较浅,鼎中间夹一炭盘,人们称这种类型的鼎为“温鼎”,它小巧便利,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火锅了 。 汉代出现一种称为“染炉”、“染杯”的小铜器,构造分为三部分:主体为炭炉;上面有盛食物的杯,容积一般为250至300毫升;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盘 。 可以推断这就是古代单人使用的小火锅 。 唐宋时,火锅开始盛行,官府和名流家中设宴,多备火锅 。 在五代时,就出现过五格火锅,就是将火锅分成五格供客人涮用 。 那时的火锅又称暖锅,一种是铜制的,一种是陶制的,主要作用是煮肉食用 。 到了清代,各种涮肉火锅已成为宫廷冬令佳肴 。 嘉庆皇帝登基时,在盛大的宫廷宴席中,除山珍海味、水陆并陈外,特地用了1650只火锅宴请嘉宾,成为我国历史上最盛大的火锅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