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濯清莲而不妖” , 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 。 常在河边走 , 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 , 弥足可贵也 。
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 , 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 , 除了逃避与远离 。 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 , 可爱者甚蕃” 。 开篇深沉大气 , 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 , 也点明了莲的可爱 , 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 。
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 。 如此开篇 , 出笔皆成不凡 , 吸人眼球也 。
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 , 只是直接缩景 , 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 , 更加明确了题意 , 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 , 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 , 世人甚爱牡丹” , 像是重复 , 但实为加深语意也 , 而且此句入文 , 让对比感更为强烈 , 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 。 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 , 为保持一份高洁 , 宁愿终老南山 。
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 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 , 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 。
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中通外直 , 不蔓不枝 , 香远益清 , 亭亭净植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写莲之语 , 爱莲之心 , 喻莲之志 , 可谓一气呵成 , 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 , 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 。
此运笔之老到 , 实让人叹为观止 。 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 。
语言超凡脱俗 , 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 , 越品越有滋味 。 收篇 , 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 , 让花的特性喻人 , 虽平淡 , 但比喻帖切 , 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 。
“予谓菊 , 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 花之富贵者也;莲 , 花之君子者也” 。 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 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 , 不着丝毫痕迹 。
而更重要的是 , 借花喻人 , 将陶渊明的避世 , 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 , 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 在文章结尾 , 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 , 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 , 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 , 耐人寻味 , 发人深省 。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 , 将自己比喻为君子 。 君子难为 , 犹胜于避世也 。
从这一点来看 , 周敦颐有些孤芳 。
2.养花的心情句子【美丽的丁香花】再看那丁香树 , 远远看去 , 就像一株株落满晶莹雪花的圣诞树 , 圣洁而诱人 。
近看 , 那层层叠叠的花穗是由一朵朵精致的小花组成的 , 每朵小花有四个水滴型的花瓣 , 两个一组 , 像一对对小翅膀向天空伸展着 , 又朝观赏它的人们伸出一双双小手 。 在绿叶的簇拥下显得美丽、淡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