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知识|苏轼怎么死的,古代死得最惨的诗人


苏轼是怎么死的/在哪里死的 苏轼:旅途劳顿暑热去世
苏轼是宋代耳熟能详的文学家,也是享誉一时的文臣典范 。 历史上,有关苏轼的轶闻趣事数不胜数 。 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这位大文豪竟然是因暑热而死 。
据史料记载,元祐八年(1093),大宋朝廷因掌握实权的高太后去世而风起云涌,各派势力权斗激烈,最后旧党大臣们失势,苏轼被新党大臣贬往宁远军(今广西容县一带),不久又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又隔了几年,他被再贬至更远的海南岛 。
当时的海南尚未开发,文化落后不说,还道途偏远,湿热异常,完全是达官显贵们畏惧的险途 。
还好,苏轼心理素质还是不错的,在这外放的数年间,他以苦为乐,努力适应艰苦生活,读书写作,甚至还发明了许多美食,结交了很多穷朋友 。 后来逢宋徽宗上台,徽宗皇帝爱苏轼之才,加之正赶上建中靖国元年(1101)的朝廷大赦,于是特别恩准苏轼北归 。
但是此时的苏轼毕竟已经老了,多年的发配也让他身体素质极坏,尤其正赶夏季高温,终因旅途劳顿中暑,慌作一团的家人没有采取什么有效的抢救措施,致使苏轼于在这年七月二十八日的暑热中去世 。
【历史地理知识|苏轼怎么死的,古代死得最惨的诗人】扩展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苏轼去世前写的最后一首诗:
《自题金山画像》
【作者】苏轼 【朝代】宋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赏析: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才苏轼对自己的人生总结和评价 。 两个月后,苏轼病逝 。 这首诗前两句典出《庄子》,第一句出自《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第二句出自《列御寇》“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
心如死灰,身如孤舟,第一句形容此时的心境,第二句回忆平生的遭际 。 宦海沉浮,世事难料,个人的命运像孤舟一样飘忽不定,到了暮年,诸事不免都看淡,还有什么妄想呢?故而称“心似已灰之木” 。 苏轼从政四十年,大起大落,春风得意有之,陷入低谷有之 。
他做过三部(吏部、兵部、礼部)尚书,皇帝秘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八个州的太守,晚年又因夹在新旧党争斗之间四次被贬谪,其中受到“乌台诗案”牵连被下狱,差点被杀头,幸好宋太祖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制度才得幸免 。 是非成败如过眼云烟,即便旷达如苏轼,也常常发出“人生如梦”“世事一场大梦,人世几度秋凉”的感叹 。
下面“问汝平生功业”开始发问 。 渴望建功立业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一大心愿,他们希望人生价值在“立功”“立德”“立言”之中实现不朽,不负平生志气在苏轼诸多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
苏轼总结平生时不禁要思考思考自己这一生成功之处在哪里,出人意料的是他的回答是“黄州惠州儋州” 。 黄州(今湖北黄冈)、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全是他人生最后十几年光景接连被贬谪的地方 。 最远处是海南岛,在当时,这三处绝对是极其荒凉落后的地方,尤其是海南,苏轼当时接到旨意后,就认为这次是有去无回了 。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苏轼的死因?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崩逝,徽宗即位,大赦天下,皇太后向氏摄政,试图促成新旧两派的和解 。 五月,苏轼被赦免了流放海外之罪,并被提举为成都玉局观 。 在自惠州后七年的流放生活中,苏轼一家死了九口人,虽然生活对他如此残酷,垂暮之年的他依然乐观开朗、富有朝气 。 苏轼六月渡过琼州海峡返北,月在悍江边时,他吟诵道:"我心本如此,月满江不湍 。 " 百姓并没有忘记这位大诗人 。 苏轼北还,经过润州、前往常州时,运河两岸拥满了成千上万的百姓,他们随船前行,争着要看看这位久经磨难的大诗人的风采 。 然而,此时的苏轼因旅途劳顿早已染病在身 。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苏轼卧病常州,七月二十八日,苏轼逝世,一代才子就此陨落,死时六十六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