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饮食习俗:
北京小吃俗称“碰头食”或“菜茶” , 融合了汉、回、蒙、满等多民族风味小吃以及明、清宫廷小吃特色而形成 , 品种多 , 风味独特 。 北京小吃大约二三百种 , 包括佐餐下酒小菜(如白水羊头、爆肚、白魁烧羊头、芥末墩子等)、宴席上所用面点(如小窝头、肉末烧饼、羊眼儿包子、五福寿桃、麻茸包等) , 以及作为零食或早点、夜宵的多种小食品(如艾窝窝、驴打滚等) 。 其中最具京味特点的有豆汁、灌肠、炒肝、麻豆腐、炸酱面等 。
3.求老北京的传统习俗 宠物:养猫养猫 , 是人们生活的乐趣之事 , 且由来已久 , 《礼记》中就有记载 。
老北京养猫讲 究品种 , 大多以毛长者为贵 , “柔毛有四五寸者为珍” 。 这种猫尤显头大威武 , 且披肩长毛下垂 , 类似雄狮之相 , 故称为狮子猫 。
在这个品种内 , 还要以毛色的好坏来区别猫的高下 。 一般认为白者、黄者为上品 , 黑者、杂色者次之 。
又按皮毛花纹赋予不同的雅称 , 如白猫黑尾 者 , 称为“雪中送炭”;上半身黑而下半身白者 , 谓之“乌云盖雪”;白猫头尾具黑者为“鞭打绣球” 。 据说 , 猫的花色变幻有百余种 , 但绝佳的并不多见 。
此外 , 猫眼必以两色者为贵 , 名曰“雌雄眼” 。 俗说“爹一只 , 妈一只” , 此为“波斯种” 。
但老北京人不喜欢养白尾猫 , 以为不祥 。 早年富户养猫者以羊肝煮熟、剁碎拌以白米饭 , 以熏苦肠拌饭者次之 , 贫户则从油盐店 买来无盐干鱼 , 谓之“猫鱼儿” , 用温水发开剁碎 , 掺在揉碎的窝头渣子里 , 属于穷喂 。
北京人认为养猫乃高尚之情趣 , 其来源多系亲朋间互相赠送 , 以为礼品 。 那时的老北京 人不卖猫 , 还把卖猫、卖狗视为破产的象征 , 决不肯为 。
很多知名人士都养猫 。 比如 , 著名画家丰子恺养猫、画猫;冰心老人家的咪咪在猫谱上 名“雪里送炭”;老舍先生养猫 , 端木蕻良先生也养猫 。
作家养的猫有一种“优越” , 它们常 是名家笔下的生花文章 。 一些爱猫者还赋予某个品种的猫以特殊的意义———猫王 。
据说“猫王”的条件是:体重须达八斤以上 , 谓“八斤猫能逼千斤鼠”;其肤色只限于纯黄或纯狸 , 且有虎纹 , 头扁圆 , 耳小而薄;眼睛须是所谓“金眼夜明灯”者 。 其脸谱须是白嘴盔子、红鼻头 , 嘴旁各有手指肚大小的一块黄点 , 俗称“蝴蝶斑” , 触须坚如钢针 。
不论黄、狸毛色 , 肚皮须纯白色 。 尾巴由长毛组成 , 状如“火焰” , 谓之“麒麟尾” , 不认识的往往称为“秃尾巴根子” 。
总起来即是狮头、虎身、麒麟尾 。 另外 , 猫王都是雄性的 , 雌性一律不上谱 。
养狗 狗与人类打交道 , 亦由来已久 。 现在北京遍街都是的“京叭” , “祖上”是十分高贵的 。
宫中饲养的玩赏狗名“狮子狗”(北京狗) , 六七寸高、十二三斤重 , 尤以绛色、白色为珍贵 , 有所谓“绛为金液白如银”之句 。 老北京在护国寺庙会有狗市 , 但所交易的都是观赏狗:袖狗、叭狗 。
袖狗仅一掌大小 , 然生性好斗 , 又叫“斗狗儿” , 可藏于袖间 , 因此得名 。 两位饲狗者将狗置于桌案上观其争 斗、撕咬 , 以博得一乐 。
此举多为有钱有闲的人所为 , 且将弈棋、品茗、论画交汇其中 , 当算是雅事的 。 “天棚鱼缸石榴树 , 先生肥狗胖丫头”这两句对北京四合院的精辟概括 , 说明被宠爱的狗比主人宅第中的仆人要高得多 。
【老北京养花】